跳至正文

听书|专一跟从上帝-1-清教徒简介FOLLOWING GOD FULLY

    Getting your Trinity Audio player ready...

    专一跟从上帝
    清教徒简介

    FOLLOWING GOD FULL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uritan

    周毕克 (Joel Beeke)
    & 迈克·里维斯 (Michael Reeves) /编著

    清教徒作为一个整体,在提升民族性格方面,其贡献超越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英国阶层。他们对公民自由的热爱非常炽烈,为捍卫它,毋宁死——在议会上他们决断有力,在战场上也骁勇善战——对外他们威慑整个欧洲,对内若团结一致,则无人能胜——他们不仅笔杆子厉害,而且还剑术高超——他们极其敬畏上帝,极少惧怕人——但他们这一代人却未从自己的祖国那里获得当得的荣誉。

    -J. C. 莱尔
    (Introduction to Thomas Manton’s Works, 2:xi)

    目录

    序言 ix
    第一部分
    清教徒是谁?
    1.清教主义的神话和根基 3
    2.清教主义的故事 11
    3.清教主义的定义 17
    4.今天为何仍需清教徒的教导? 23
    5.今天为何仍需清教徒的生活方式? 29
    第二部分
    清教徒的中坚人物
    6.威廉·帕金斯(1558–1602) 37
    7.理查德·薛伯斯(1577–1635) 41
    8.托马斯·古德温(1600–1680) 45
    9.约翰·艾略特(1604–1690) 49
    10.约翰·欧文(1616–1683) 53
    11.约翰·班扬(1628–1688) 57
    12.约翰·弗拉维尔 (1628–1691) 61
    13.马太·亨利(1662–1714) 65
    14.约拿单·爱德华兹(1703–1758) 69
    第三部分
    三一上帝及其救赎工作
    15.与三一上帝的相交 75
    16.圣父上帝:预定,创造和护理 81
    17.中保基督 87
    18.仁慈的代求者基督 93
    19.圣灵 97
    20.圣约神学 101
    第四部分
    得蒙拯救的圣洁子民
    21.重生 109
    22.相信与悔改 113
    23.与基督联合和称义 119
    24.收养 123
    25.成圣 129
    26.得救的确据 135
    27.信徒的坚忍 141
    28.天堂——爱的世界 145
    第五部分
    基督的新妇
    29.教会与敬拜 151
    30.圣餐 155
    31.教会职分和治理 161
    32.主日 165
    33.讲道 169
    34.听道 177
    35.教牧辅导 185
    36.传福音 189
    第六部分
    生活中的清教徒
    37.默想与祈祷 197
    38.良心 201
    39.婚姻 207
    40.养育儿女 213
    41.以工作为呼召 219
    第七部分
    今日清教徒
    42.从清教徒的错误中学习 229
    43.清教徒给当代的启迪 237
    44.如何阅读清教徒作品? 245

    序言

    上帝曾两次提及迦勒,说他专一跟从祂,一次在四十年旷野之旅之前,一次在那之后(民 14:24;书 14:14)。因着基督将自己的义归算在他身上,迦勒便能够倚靠上帝的恩典,一生专一跟从上帝。专一跟从上帝意味着以如下方式跟从祂:

    •持续不断。迦勒正是如此跟从上帝。迦勒不仅仅在安逸的时候跟从上帝。在旷野的四十年中,他没有随从那些抱怨不停的悖逆者,反而立定心志持续不断地以坚韧、忍耐和坚定不移的心跟从上帝,无论得时不得时(提后4:2),即使会遭到同辈人的拒绝。
    •牺牲舍己。真心跟从上帝,意味着全心全意地跟从 祂,不计一切代价,因上帝圣洁、美丽和可爱,配 受我们敬拜。这意味着愿意为祂牺牲一切。迦勒正是如此跟从上帝。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以至于死。以色列人见迦勒说他们应该进入迦南地,就要拿起石头打死他。面对这些,他毫不退缩,没有妥协,也不讨价还价,宁死也不愿违背上帝。
    •始终如一。对于上帝所吩咐他的,迦勒并非挑选自

    己喜欢的去做,而是遵行祂的一切命令。他的顺服不是部分的或迟疑的,而是始终如一地完全顺服。他将生命的每一个领域都完全献给了上帝——包括所有的细节。与清教徒一样,迦勒认为上帝的律法必须落实到具体之处,因为犯了一条就是犯了众条
    (雅 2:10)。迦勒没有停留在对整个律法的范范 认同上,没有为任何一时的疏忽或不顺从寻找借口,而是履行了当时所吩咐他的特定职责。
    •专心不二。在旷野漂泊了四十年并与迦南人进行过 激烈的交战之后,迦勒得到了奖赏,在《约书亚记》 14章14节说:“因为他专心跟从耶和华以色列的上 帝。”经历了所有的试炼、艰难和试探之后,圣经描述迦勒是一个专心跟从上帝,一生绝不敬拜别神的人。他没有浪费生命,而是专心为他的上帝——唯一的上帝而活。因着恩典,他活出了最完满的生命——为他的上帝,靠他的上帝,归荣耀给他的上帝。

    尽管清教徒也有不足之处,但他们努力要在上帝面前成 为迦勒(和约书亚),要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专一跟从上帝。像迦勒一样,他们不过是人,有我们人类共同的弱点;但他们是有信心之人,这使他们与众不同。使迦勒、约书

    亚和清教徒们有别于他们同时代人的,是得救和称义的信 心,即活出信心,以恐惧战兢做成得救的工夫。因着恩典,他们持续不断、牺牲舍己、始终如一、专心不二地跟从主。本书因此得名。
    接下来介绍的是清教徒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他们对圣父上帝的信心,他们对耶稣基督的专注,以及他们倚靠圣灵所走的成圣之路。书中展示了他们作为基督新妇的身份,以及他们怎样过日常生活。它教导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既包括他们像迦勒一样的坚定信念,也包括他们的弱点。
    欢迎来阅读我们这短短四十四章的清教徒简介。愿上帝使用这本书从一些小的方面帮助我们更多一点像迦勒和清教徒,他们怎样跟从基督,好使我们在这方面也能效法他们(林前 11:1)。

    第一部分

    清教徒是谁

    1
    清教主义的神话和根基

    “冷冰冰的选民”,“生怕有人在某处快乐而惶惶不安”,“在醋中受洗,在腌菜中断奶”——这些是后世对清教徒的评价。“清教徒”和“清教徒式的”这两个词被人们当作贬损的脏话互相攻击。
    事实上,“清教徒”这个词在十六世纪作为一个贬义词 出炉。对于普通的英国民众来说,一边有罗马天主教的 “教皇派”,而另一边有“精确派”或“清教徒”。这个词暗示一群吹毛求疵、自命清高的人,自视比他人更纯洁。这当然不是一个公平的描述:那些被这样描述的人显然从 未认为自己是纯洁的,事实与此相反,他们一直承认自己有罪且不完美,这一点已经被充分地证明了。
    那么,清教徒是些什么人呢?也许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说得最精辟,称之为“对宗教改革的归正”,那是所有清教徒的共同目标:对有形教会及其成员的生命,以及他们所处社会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归正。这并非他们认为自己纯洁或已完全归正,而是他们希望以持续的方式进行归正,好使教会和他们自己里面残存的生命得到净化。他们渴望归正,同时坦言他们不接受宗教改革已经结束和已

    完成的观念。

    正确却令人厌烦?
    在讲述他们的故事之前,我们需要抹掉一些抛给他们的
    贬损之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想认识他们。
    首先,他们甚至不像我们今天印象中清教徒的刻板形象。我们可能想象清教徒总是穿着黑衣,并且皱着眉头,正如 他们的画像所展示的那样。那是他们礼拜日的盛装,而且面对画师而正襟危坐,并非一件轻松随意的事。但在其他日子,他们会穿有色或七彩颜色的衣服。按着当时的时尚, 约翰·欧文这位可谓最伟大的清教徒神学家,会头发扑粉,身穿天鹅绒夹克,脚登西班牙皮靴走过牛津大学。
    他们也不是一群顽固不化、郁郁寡欢的人。埃德蒙·摩根(Edmund Morgan)写道:“与大众印象相反,清教徒并不是苦行僧。尽管他们不断地警告和批判人类堕落后泛滥的虚荣心,但却从未赞美过苦行衣或干面包皮。他们喜欢美食、美酒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1正如对欧文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也喜欢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地位将自己装扮得十分得体。

    1 Edmund Morgan, The Puritan Family: Religion and Domestic Relations in Seventeenth-Century New Englan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6), 16.

    按圣经生活的一群人
    清教徒们最重要的特质,也是使他们真正团结一致的特 质,就是他们热切的爱圣经,视它为上帝所写的圣言,他们热爱研读圣经,热爱聆听忠实而全备地阐释圣经的讲道。这些是他们信仰、思想、教导、敬拜和日常生活的根基。但这也正是他们今天被误解之所在。
    我们常常听闻清教徒为了听一场精彩而有分量的讲道, 而不辞辛苦地旅行数小时,他们还视一次精彩的圣经学习,胜过一个晚上的狂欢。讲道时间通常为一小时或更长,但两小时的讲道也不罕见。剑桥的以马内利学院是清教主义的摇篮, 其中一位极其长寿的校长劳伦斯· 查德顿 (Laurence Chaderton,1536–1640)曾有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他因此而向他的会众道歉。而会众却大喊:“看在上帝的份上,请继续,继续!”对于从未体验过把阅读和聆听圣言当作令人激动的事的人来说,这种行为说好听是无聊,不好听是疯狂。但是,大约一千年来,欧洲人一直没有一本可以用母语阅读的圣经。能够读到上帝自己的话语,并从这些话语中看到上帝拯救罪人的好消息,它不是基于人的圣洁意图或善行,而是完全出于祂自己的恩典,这就仿佛灿烂的阳光照射进那充满宗教罪恶和人类苦难的黑暗世界。
    如果不理解清教徒对圣经的热爱,包括他们热爱读经、

    听道、研经、背经、唱诗和探讨圣经,倚靠圣经而活,以 及享受圣言中圣灵大能的作为等,就不可能理解清教徒本身。清教徒理查德·格林汉姆(Richard Greenham)提出了八种读经方法:以勤勉、智慧、准备、默想、交流、信心、实践和祷告读经。2 清教徒汇总了他们在上帝的圣书中发现的一切,并将其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将这本神圣的万书之书,视作宇宙之上帝天父亲自向他们所说的话,作为救主安慰他们,作为成圣者指引他们,赐予他们可以信赖的永恒真理。他们视这六十六卷书为圣灵留给他们的图书馆,藉着圣灵的大能,在耶稣基督里,并通过耶稣基督使他们不断地心意更新,生命得以改变,从而荣耀上帝。
    清教徒呼吁信徒在信仰和实践中以圣言为中心。理查 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基督教指南》展示了清教徒如何将圣经视为值得信赖的人生指南。良心的每一 个问题都应遵从圣经的指导。亨利·史密斯(Henry Smith)说:“我们应该把上帝的圣言像准则一样时刻摆在我们面前,唯独相信它所教导的一切;唯独喜爱它所规定的一切;唯独憎恶它所禁止的一切;唯独遵行它所命令的一切!”3

    2 Richard Greenham, “A Profitable Treatise, Containing a Discourse for the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oly Scriptures,” in The Works of the Reverend and Faithfull Servant of Jesus Christ, M. Richard Greenham, ed. H.[enry] H.[olland] (1599; repr., New York: Da Capo, 1973), 389–97.
    3 Henry Smith, “The True Trial of the Spirits,” in The Works

    如果你经常阅读清教徒的作品,会开始发现他们以圣经 为中心的思想具有传染力。虽然他们的经文注释不是释经学上的最后定论,但清教徒的著作比后来的许多作品都更好地向我们展示了怎样才能全心全意地忠实于圣经的真理。你会像他们一样,相信这本圣经是活的,认同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所说的观点,他说:“圣经教导我们最佳的生活方式,最高尚的受苦方式和最舒适的死亡方
    4
    式。”
    对他们来说,圣经比生命本身还要宝贵。例如,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清教徒的故事。“ 咆哮的” 约翰· 罗杰斯
    (John Rogers)在英格兰东部美丽的小村庄戴德姆讲道。约翰·豪(John Howe)如此记载托马斯·古德温(Thomas Goodwin)的回忆:
    在那篇讲道中,他(罗杰斯)强烈地责备人们忽视圣经
    (恐怕当今,圣经更被忽略)。他假装上帝,告诉人们: “我将圣经交托与你们如此之久,你们却轻看它,它在房子里落满了尘埃,布满了蜘蛛网。你们却无心读它。你们就这样用我的圣经吗?你们不应再拿着我的圣经。”然后他从坐垫上拿起圣经,好像要带着它离开那里似的,但马

    of Henry Smith (Stoke-on-Trent, U.K.: Tentmaker Publications, 2002), 1:141. Cf. Westminster Confession (14.2).
    4 引自Quoted in Charles H. Spurgeon, The Treasury of David
    (Pasadena, TX: Pilgrim Publications, 1983), 6:41.

    上又转过身来,装作人,跪在地上,向上帝恳切地呼喊和恳求:“主啊,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拿走你的圣经。杀了我们的孩子,烧毁我们的房屋,毁坏我们的财物吧,只要你留下你的圣经,千万不要拿走你的圣经。”然后,他再次装作上帝,对人说:“这是你们说的?好,我就再试验你一下。我给你们我的圣经,我倒要看看你们会如何使用它,是否会更加爱它,珍视它,是否更加遵守它,实践它,是否会更加按照它来生活。”他的这些动作……使所有的会众都陷入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形,是他一生中从未见过的。那地方简直就是“波金”(哭泣之地),只见现场人们哭声一片。他告诉我,当他走出来,准备牵马离开时,不得不抓住马的脖子哭了一刻钟,直到他有力气骑上马背。当时人们因为忽视圣经而受到如此强烈的责备,这是他从未感受过的,也是现场所有人从未感受过的。5
    对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信仰和生活最可靠的根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么这整个故事就会令人费解。他们发现,在这本书写的上帝圣言中有上帝永活的圣言——耶稣基督,就是那启示为道路、真理和生命的(约 14:6)。清教主义就是要根据圣经至高无

    5 John Howe, “The Principles of the Oracles of God. In Two Parts,” in The Works of the Rev. John Howe, M.A., Complete in One Volume (London: Henry G. Bohn, 1846), 1085.

    上的权威标准,藉着并在耶稣基督里归正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清教主义的故事

    清教主义诞生于十六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冲击波中。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切断了英国圣公会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在他统治的末期,英国圣公会不再属于罗马天主教,即不再服从于罗马教皇。但它也不是真正的新教,至少在崇拜或教会政体方面并非如此。就像路德时期一样,早期的英国圣公会在崇拜方面保留了宗教改革前的很多习惯,教会的管理也没有改变,只是承认君主是最高统治者。
    亨利国王的儿子和继任者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继续对教会进行归正,使其彻底成为新教。然而,爱德华的宗教改革因他的英年早逝而戛然而止,接任他的是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1553-1558年在位),一个坚定的天主教徒。她推翻了一切,让国家的时钟倒退了二十年,使英格兰再次变为罗马天主教国家。然而,玛丽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把王位留给了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
    (1558-1603年在位),一个政治上极为精明的人。伊丽莎白希望英格兰成为一个统一的新教国家,因此她将英国圣公会建立在自己独特的英国新教思想上。

    清教主义在英格兰和新英格兰跌宕起伏的历史
    所有新教徒都为看到英格兰脱离罗马教廷而欢欣鼓舞, 然而,那些不久之后被称为清教徒的人却不能接受伊丽莎白通过王室法令建立的教会。对他们来说,教会仍需要进行更多的归正。伊丽莎白认为,英格兰的宗教问题在她成为女王后,很快得到了基本解决。英格兰已是新教国家,英国圣公会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归正,这已经足够了。然而,对于清教徒而言,“伊丽莎白的解决”(主要但非彻底的解决)之法与新教的基本信念完全对立,即有形教会必须不断进行归正,使其越来越符合上帝的话语。
    因此,问题不仅仅是主日所呈现的外在情形如何。当会众主体仍然对“因信称义”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时,任何清教徒都不会认为归正的工作已经结束,更不用说已经足够了。仅仅对教会的运作进行归正是不够的,宗教改革还涉及改变个人的生命,不仅要实现外在的新教信仰,更要实现内化的、发自内心的信心和生命。
    在与伊丽莎白及其大臣们斗争了几十年后,清教徒开始渴望有一天伊丽莎白的继任者、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能够登上英国王位;他随后的确继位,成为国王詹姆斯一世
    (1603-1625年在位)。他作为加尔文教派和长老会教徒长大并受教。然而,詹姆斯严格遵从伊丽莎白的宗教策略,这让英格兰的清教徒们感到失望,越来越多的清教徒开始

    离开,有的离开了英国圣公会,有的甚至离开了英格兰本土。于是,在1620年,一些热血移民搭乘“五月花”号启程前往新世界。这一举动引起了清教徒的想象:逃离英国压迫的虔诚教徒就像逃离埃及的以色列人。与以色列人一样,他们也在寻找一片自由的应许之地。在那里,他们将建立一个新英格兰,建造一个新耶路撒冷。他们将在那里建立一个得到彻底归正的社会,摆脱过去的桎梏。那里将成为“山上之城”,世界的灯塔。这一愿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很快就有成千上万的人紧随其后。
    然而,在古老的英格兰,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詹姆斯的 儿子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开始变本加厉地推行一 个明显的反清议程。政治和宗教矛盾日益加剧,直到英格兰陷入内战。在上帝的护理下,就在那段动荡时期,约一百名清教徒牧师和领袖在国会的指示下聚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修订国家教会的信仰告白。他们决定起草一份新的信仰告白来取代旧的告白。《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以及《大教理问答》和《小教理问答》成为清教徒神学的教义标准,自此以后,数百万长老会成员一直沿用至今。与此同时,查理一世在战场上被俘,以叛国罪受审,并作为罪犯被处死。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英格兰成为了联邦,一直处在克伦威尔家族的保护之下,这也为清教徒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然而十年后,人民又想要一个国王,于是他们加冕了被

    他们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查理二世(1660-1685年在位)。他 恢复了君主制,并以复仇之心接续他父亲的反清议程。他 恢复了圣公会制度,强行推行修订后的《公祷书》,并要求神职人员声明《公祷书》中没有任何违背上帝话语的内容,他们将服从在自己的教堂中使用该书。1662年,五分之一的牧师,约两千名牧师因拒绝这一要求而被逐出教会。宣布非英国圣公会的宗教聚集,五人以上的(“非法宗教集会”)为非法。许多人无视法律,但迫害愈演愈烈,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约有两万名清教徒被送进监狱(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班扬,他利用被监禁的机会写了许多书,包括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经典清教徒作品《天路历程》)。
    清教主义之死
    很快,法律规定,只有遵从英国圣公会的人才能上大学。这对清教主义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尤其牛津和剑桥大学 曾是清教徒的神学院和培训基地。由于下一代无法在这些院校接受培训,神学高材生的数量逐渐减少。清教主义毕竟是一场与文字(最重要的是上帝的话语)有关的运动,因此,当清教徒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获得高等教育时,这场运动的力量也就消磨殆尽了。
    学术严谨性的丧失削弱了清教主义与圣经的紧密联系,以至于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们中的许多先驱者逐渐脱离了

    三位一体等的基督教基本信仰。这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首先分裂出坚持独立和浸礼的党派,然后是背弃改教的信仰,陷入亚米念主义、神体一位论,甚至更糟糕的是,伦理和道德从正统教义中分离出来。唯独因信称义让位于靠良好品格和善行得救。清教主义堕落为风尚,以体面代替敬虔。
    因为清教徒时代消亡得如此缓慢,已至很难确切地说它 是何时结束的。没有最后的突发性事件,也没有最后的努力抗争。但是,有太多的人遭到驱逐、禁声和镇压,以至于这个古老的运动发现自己越来越分散,越来越没有领导者,到1700年或其后不久,至少在英格兰再也没有人提起 “ 清教徒”了。有人说约拿单· 爱德华兹( 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年)是最后的清教徒,但他生不逢时,也就是说,那时清教运动已经结束了。
    然而,最难能可贵的并非清教主义的逐渐消散,而是它持续时间如此之久。在教会历史上,还有哪次运动像清教主义这样,如此强烈而全面地追求圣洁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也许更好的问题是:清教主义如何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活力并相对单一性的?

    清教徒传统的延续
    虽然英国清教运动作为一场历史上可定义的运动已经结束,但清教主义的信仰和生活仍然是世界上的一股力量。清教主义精神和影响传播到不列颠群岛的其他地方,特别是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长老宗和圣约信徒当中,然后传到荷兰,产生了荷兰进深宗教改革(Nadere Reformatie),并进一步向南影响了德国敬虔主义。从十七世纪末开始,长老宗将《威斯敏斯特准则》从苏格兰和爱尔兰传到北美,后来又传到世界许多其他地方。
    后来,清教精神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大觉醒”中再次大规模重现。一个半世纪后,查尔斯·司布真( Charles Spurgeon )拒绝了“ 最后的清教徒”
    (Ultimus Puritanorum)的称号,原因很简单,他花了大 量精力教育和培训牧师,使他们能够继承清教徒的传统, 坚持其基本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教主义的故事至今仍在延续。自经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的一场复兴,在过去的六十年里,随着近八百本清教徒作品的再版,其中许多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全球各地。今天,尽管只有比较少数的人在圣灵的恩典和引领下感受到它赋予生命的力量,但清教徒的信仰和见证在世界上依然生机勃勃。

    3
    清教主义的定义

    清教主义的基础是圣经,但在这一基础之上建立了很多东西。清教徒时代的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清教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清教主义的核心
    “清教徒”和“清教主义”这两个词被沿用下来,尽管 它们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纪的一些 学者认为,清教主义的核心在于预定论的教义,即教导上帝以祂的主权和恩典从永恒中拣选并拯救祂乐意拣选的人,并以祂的主权和公义,照着人的罪,公正地放弃和拒绝其余的人。1另一些人则认为,清教徒的主要教义在于其立约或盟约神学,即上帝总是藉着恩典之约来拯救堕落的人,宣告只要他们愿意唯独因信祂的儿子而活,祂就愿意做他们的上帝。
    2但也有人认为,罪人从自制的黑暗进入上帝奇妙的光明,
    这种重生的概念和经历才是清教主义的精髓之所在。3

    1 William Haller, The Rise of Purit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8), 83.
    2 Perry Miller, Errand into the Wilderness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1956), 48–49.
    3 Alan Simpson, Puritanism in Old and New England (Chicago:

    理查德·霍克斯(Richard M. Hawkes)做了如下总结: “(英国清教主义)是本质上强调盟约神学、预定论和改革教会崇拜的一场神学运动吗?或者,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政治性的,主张良心自由、只受上帝掌控,自然法高于专横的特权法庭,议会约束国王的权力,以及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一些现代研究指出了第三种可能性,即清教主义的核心在于敬虔,强调重生,强调真实存在的、发自内心的宗教。”4
    事实上,清教主义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所有这些观点, 甚至更多。如今,许多学者和狂热的清教徒文学读者都犯了选择性阅读清教徒作品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清教主义的某些方面或阶段,或者自己喜欢的清教徒文学的重点或主题上。但是,正如大多数学者现在认同的那样,约翰·加尔文的教导不能简化为一个中心主题,因为加尔文的所有教导来自圣经,而圣经有许多重要的主题,因此学者们也越来越多地对整个清教主义得出同样的结论。清教徒教导的核心在合乎圣经和整全方面超乎寻常,所以无法简化为一个主要教导或教义。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2.
    4 Richard M. Hawkes, “The Logic of Assurance in English Puritan Theology,”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2, no. 2 (Fall 1990): 247.

    清教徒的主要主张
    站在圣经这一坚实的基础上,清教徒传道人和作家找到了广泛的题目和话题进行讨论。以下几个是清教徒牧师们在讲道和写作中通常涉及的许多主要话题:

    •清教徒热衷于关注基督教神学的三位一体特性。他 们不知疲倦地宣扬上帝拣选的恩典、耶稣基督牺牲的爱,以及圣灵在罪人生命中的应用性工作。他们对基督徒经历的着迷,与其说是出于对自己经历的兴趣,不如说是为了追溯上帝在他们内心的拯救工作,从而将一切荣耀归于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灵。
    •与改教者一样,清教徒相信教会在基督救赎工作中 的中心地位。他们相信“被神接受的崇拜方式是由神自己亲自制定的”。教会的敬拜应受到祂命令的规范,“而不是按照人的想象或设计”(《威斯敏斯特信条》,21.1)。因此,清教徒信奉“敬拜的 规范性原则”,相信除了新约崇拜中所展示的之外,不应该在上帝的话语中添加或删除任何东西。清教徒的牧师们注重朴实而恳切的讲道、礼仪归正和教会惩戒。他们认为,圣经中启示了教会治理的原则或秩序,教会的福祉取决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要符

    合这一秩序。
    •就个人层面而言,清教徒与保罗所信的相同,认为 人只有借着相信基督才能在上帝面前称义,他们注重个人全面的悔改重生。他们信基督所说的:“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 3:3)因此,他们擅长传讲福音,探究良知,唤醒罪人,呼召他悔改和相信,引导他归向基督,并以基督的方式教导他。此外,清教徒也信雅各所说的,认为“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 2:17)。因此,他们从圣经发展出一个详尽的描述,即一个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应有的内在生命,以及今世在家庭、教会、工作和社会中应有的一切外在行为和关系是什么。简而言之,清教徒是圣约神学家。他们将恩典之约视为一个伟大的整体,从立约的上帝,到立约群体外在的生活实践,以及到该群体在周围世界中的工作和见证。
    •对在当时危机中出现的重大国务问题,清教徒们查考圣经,寻找关于国王、议会和臣民职责、权力和权利的启示。

    清教主义的结论性定义
    在本书中,“清教徒”一词是上述所有观点的组合。因

    此,我们对清教主义的定义不仅包括那些在1662年被《统一法案》驱逐出英国圣公会的人,还包括那些在英格兰和北美,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到1700年左右,致力于归正和净化教会,并引导人们按照归正后的恩典教义而过敬虔生活的人。
    彼得·刘易斯(Peter Lewis)恰当地指出,清教主义的发展源于三种需要:(1)对忠于圣经的讲道和教导正确的归正教义的需要;(2) 对合乎圣经的个人敬虔的需要,强调圣灵在信徒信仰和生命中的工作;(3)在礼仪、圣袍和教会治理方面,使之重新合乎圣经、简单化的需要,正如祂的话语所规定的那样,使教会生活井然有序,促进对三位一体上帝的敬拜。5
    总之,从教义角度讲,清教主义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加尔 文主义;从经验角度讲,清教主义充满热情,富有感染力;从传教角度讲,清教主义积极而迫切,但又柔和;从教会角度讲,清教主义以三位一体的上帝以及对上帝的敬拜和侍奉为中心;从政治角度讲,清教主义在国王、议会和臣民的相互关系上,力求遵循圣经,保持平衡,并在上帝面前秉持良心。

    5 Peter Lewis, The Genius of Puritanism (Grand Rapids: Soli Deo Gloria, 2011), 11–15.

    4
    今天为何仍需清教徒的教导?

    清教徒还有哪些有价值的教诲尚未为我们所了解?实际 上,我们认为他们有太多东西可以教导我们,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分成两章来讨论。在本章中,我们将从正面和反面来探讨他们教导中几个有价值的方面;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探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几个有价值的方面。

    学习如何平衡真理
    清教徒向我们展示了在讲道和教导中,如何适当保持在
    圣经上的平衡。以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重要方法。
    首先,坚持基督教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是主观的食 粮。因此,主观总是植根于客观。例如,清教徒指出,信心的确据主要来自上帝的应许,但这些应许对信徒来说必须通过恩典的主观证据和圣灵的内在见证变得越来越真实。没有圣灵的应用,上帝的应许就会导致自欺和属肉体的妄想。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上帝的应许和圣灵的光照,自我省察就可能变成自省、灵性束缚和律法主义。客观的基督教和主观的基督教,即基督教是用头脑理解并用心相信的真理,基督教也是上帝在个人经历中施行的救赎大能,这

    二者不可分离。
    其次,坚持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几乎所有的清教徒 都强调,上帝拥有完全的主权,而人则负有完全的责任。如何在逻辑上解释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有限的思维。当查尔斯·司布真被问及这两个重要的圣经教义如何相互调和时,他的回答显示了他作为清教徒真继承人所具有的风范:“我不知道朋友之间还需要调和。”
    他接着把这两种教义比作基督教运行的轨道。就像火车 道上相互平行的铁轨在远处交汇一样,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责任这两个教义在今生似乎相互独立,但将在永恒中交汇。清教徒们全然赞同这一点。他们说,我们的任务不是在今生强迫它们交汇,而是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并按此生活。因此,在我们的基督教信仰中,我们必须努力以当有的方式相信并践行上帝的主权和我们的责任这二者。

    学习如何平衡合一和争议
    大多数清教徒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首要的,什么是次要 的。例如,当灵魂岌岌可危时,常被称为“清教主义之父”的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1558-1602年)就会迅速为不可妥协的真理而战,并驳斥错谬,有时甚至非常激烈。
    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他的护教性巨著《一个归正的天主

    教徒》(A Reformed Catholick)。在帕金斯的职业生涯中,英格兰的新教尚未完全定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个国 家在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君主之间来回翻转,民众也没有完 全摒弃罗马教会的迷信。此外,还有一些外部威胁,包括与罗马教会结盟的政敌,以及耶稣会传教士的涌入,他们充当卧底,企图瓦解宗教改革。帕金斯看到罗马教会传授另一种宗教,与真正的基督教相迥异,就像黑暗与光明之别一样。在他看来,他深爱的祖国仍然前途未卜。于是,他拿起笔,试图说明这两种宗教在本质上的区别,希望能赢得那些仍忠于罗马教会的人,并教育他的同胞。
    在平衡合一与争议的过程中,帕金斯教导我们今天两个重要的功课:第一,我们决不能轻率或轻易地放弃可见的教会。第二,在各种教义和问题上,无论我们选择以什么为底线,都应该明确清楚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哪些值得争辩和哪些应该容忍。帕金斯就是一个努力在圣经中寻找这样一条界线并据此行事的著名例子。

    学习如何靠信心生活
    清教徒的教导力图阐释整全的福音是为拥有整全的生命。他们试图把从圣经中汲取的每一条教义都应用于实际的 “用途”,他们如此表达。这些“用途”将激发你对基督 国度的火热,并有效地去行动。他们的日常生活将基督教

    真理与盟约的愿景融为一体。他们不知道圣俗之间所谓的二分法。他们的著作可以极大地帮助你在生活中有意地、综合地、在每一个领域都以上帝为中心,感恩祂的赐与,并宣告一切都“归耶和华为圣”。
    清教徒们是出色的圣约神学家。他们奉行圣约神学,将自己、家庭、教会和国家都置于上帝的约中。然而,他们并没有落入极端圣约主义的误区,这种错误用恩典之约取代个人的悔改重生。他们提倡一种全面的世界观,一种将整个福音应用在生活各方面的整体方法,随着信心的成熟和增长,信徒不断努力使每一个行为都与基督相一致。清教徒撰写的文章涉及如何祷告、如何培养真正的虔诚、如何为上帝的荣耀而工作和娱乐、如何进行家庭敬拜以及如何为基督抚养子女等实用主题。简而言之,他们教导人们如何培养一种“理性、坚定、充满激情的虔诚,这种虔诚 [是]自觉而不痴迷,以律法为导向而不陷入律法主义,表
    1
    达基督徒的自由又不会可耻地陷入放纵”。
    如果你想学习实践的基督教信仰和重要的敬虔,请阅读 一些清教徒的作品,例如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的《正直人的品格》(The Character of an Upright Man)

    1 J. I. Packer, The Quest for Godliness: The Puritan Vi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IL: Crossway, 1990), 332–34.

    、乔治·哈蒙德(George Hamond)的《家庭敬拜案例》
    (The Case for Family Worship)、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的《帮助困扰中的父母》以及阿瑟·希尔德山姆
    (Arthur Hildersham)的《处理孩子们的罪》(Dealing with Sin in Our Children)。

    5
    今天为何仍需清教徒的生活方式?

    清教徒们的教导、要理问答和门徒训练,借着牧师、父母、学校教师以及家庭、学校和工作中其他人员所展现的清教徒式的模范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种生活方式是通过清教徒的一些属灵操练得以养成,这些操练还把他们培养成“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敬拜者、伟大的盼望者和伟大的属灵战士”1。在本章中,我们将只探讨他们生活方式的三个方面:经受试炼和苦难、制止骄傲以及同时活在两个世界中。

    如何忍受试炼
    我们从清教徒那里学到,我们需要苦难来使我们谦卑
    (申 8:2),教导我们何为罪(番 1:12),使我们归向 上帝(何 5:15)。正如罗伯特·莱顿(Robert Leighton)写道:“苦难是钻石上的灰尘,是上天用来打磨珠宝的。”
    2 清教徒向我们展示了上帝如何用祂的苦难之杖将基督的形象更深刻地烙印在我们身上,好使我们与祂的公义和圣洁

    1 Packer, The Quest for Godliness, xii.
    2 John Blanchard, comp., The Complete Gathered Gold (Darlington, England: Evangelical Press, 2006), 650.

    有份(来 12:10-11)。
    如果你正在经历试炼,请阅读威廉·布里奇(William Bridge)的《扶起沉沦的人》(A Lifting Up for the Downcast)、托马斯·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的《棍棒下沉默的基督徒》(A Mute Christian under the Rod)和理查德·薛伯斯(Richard Sibbes)的《压伤的芦苇》
    (A Bruised Reed)。他们会向你展示,每一次试炼如何让你更靠近基督,教导你凭信心而行,让你远离这个世界。正如托马斯·华生(Thomas Watson)写道:“上帝会使世界摇晃得像一颗松动的牙齿,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易地把它拔掉。”3 此外,请阅读耶利米·巴罗夫(Jeremiah Burroughs)所著的《基督徒知足的稀世珍宝》(The Rare Jewel of Christian Contentment)。它将教你如何在试炼中学会知足。那么,当你下一次受到他人、撒旦或自己良心的折磨时,你要把这些试炼带到基督面前祈求,借着祂的灵,求祂通过这些试炼使你成圣,这样你就能为他人树立属灵知足的榜样。

    如何制止骄傲
    清教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制服骄傲。他们强调,圣经教

    3 Thomas Watson, All Things for Good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86), 29.

    导我们,上帝恨恶骄傲(箴 6:16-17)。祂心中恨恶骄傲的人,用口咒诅他们,用手惩罚他们(诗 119:21;赛 2:12; 23:9)。骄傲是上帝的第一个敌人。它是乐园中的第一宗罪,也是我们死亡之际最后摆脱的一宗罪。乔治·斯文诺克(George Swinnock)写道:“骄傲是灵魂的内衣,最先
    4
    穿上,最后脱下。”
    作为一种罪,骄傲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罪让我们远离上帝,但骄傲是对上帝的直接攻击。亨利·史密斯说,它让我们心高气傲,凌驾于上帝之上,与上帝为敌。骄傲试图将上帝拉下宝座,而自己坐上去。
    清教徒并不认为自己能避免不犯这种罪。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在悔改归信上帝二十年后,还在向自己内心“深不见底、没有止境的骄傲”发出呻吟。他把骄傲的复杂性比作洋葱,你剥开一层,下面总是还有一层。
    清教徒们教导说,敬虔的人与骄傲作斗争,而世俗的人 则助长骄傲。科顿·马瑟承认,当骄傲使他在上帝面前充满苦毒和困惑时,“我努力把自己的骄傲视为魔鬼的真实形象,与基督的形象和恩典相悖;将其视为对上帝的冒犯,且令祂的灵担忧;对于一个毫无什么优秀可言,而且天性

    4 Cited in I. D. E Thomas, The Golden Treasury of Puritan Quotations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7), 224.

    如此堕落的人来说,这是最不合理的愚蠢和疯狂。”5
    我们应该如何与骄傲作斗争?清教徒们提出了几种方法。首先,思想受辱的基督与骄傲的基督徒之间的巨大反差。 让我们将心带到客西马尼和髑髅地,在那里安营,因为再没有地方比这两处能更好地培养谦卑了。第二,寻求对上帝、祂的属性和祂的荣耀有更深的认识。《约伯记》和
    《以赛亚书》教导我们,没有什么比认识上帝并对祂怀有 崇高的思想更令人谦卑的了(约 42 ;赛 6 )。第三,更多默想死亡的严肃、审判之日的确定和永恒的浩瀚。第四,每天牢记:“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 16:18)。最后,用清教徒理查德·梅奥(Richard Mayo)的话来省察自己:“一个像你这样犯罪,像你这样生活,浪费如此多的时间,滥用如此多的恩典,疏忽如此多的义务,忽视如此大的蒙恩途径的人,应该骄傲吗?就是一个像你这样令上帝的灵如此担忧,如此违背上帝的律法,如此使上帝的名蒙羞的人?像你有如此心肠的人,应该骄傲
    6
    吗?”

    5 Cited in Charles Bridges, The Christian Ministry (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59), 152.
    6 Puritan Sermons 1659–1689, Being Morning Exercises at Cripplegate (Wheaton, IL: Richard Owen Roberts, 1981), 3:390.

    如何在两个世界中生活
    理查德·巴克斯特的《圣徒永恒的安息》(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中展示了对天堂的盼望必然有力地指引
    、掌控和激励我们在地上生活。尽管篇幅很长(800多页),但这部经典之作成为清教徒家喻户晓的读物, 唯有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超越了它。
    《天路历程》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同样的真理。班扬笔下的天路客在朝着天城进发时,除了偶尔被属灵上的一些软弱拦阻外,一直矢志不渝。
    清教徒认为,我们在地上的天路历程中,“眼中”应该 有天堂。他们认真对待新约圣经中那已然而未然的动态的双 重世界,强调心中持有“荣耀的盼望”,这应引导和塑造我们在地上的生活。在永恒之光中生活,需要彻底的自我否定。清教徒教导我们,知道天堂的喜乐,足以弥补我们在地上追随基督的过程中不得以承受的任何损失和十字架。他们教导我们,通过成圣的试炼,为死亡做准备,这是学习向上帝而活的核心。

    第二部分

    清教徒的中坚人物

    6
    威廉·帕金斯 (1558–1602)

    悔改以及受教经历
    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被称为“清教主义之父”,他1558年出生于沃里克郡,父母为托马斯和安 娜·帕金斯夫妇。年轻时,他行为鲁莽、口吐脏话,好酗酒。但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就读期间,帕金斯经历一次强烈的悔改,缘于他在街上听到一位妇女责骂她淘气的孩子时, 提到“醉酒的帕金斯”。这件事让帕金斯感到极其羞辱,以至他改邪归正,投向基督寻求救赎。他放弃了数学研究以及对黑魔法和神秘学的迷恋,开始学习神学。
    剑桥大学是当时顶尖的清教徒中心,在剑桥大学学习意味着帕金斯在加尔文主义框架下得到了正规训练。在剑桥学习期间, 劳伦斯· 查德顿( Laurence Chaderton ,约 1536-1640年)成为了他的私人导师和终生好友。他和查德顿在剑桥结交了理查德· 格林汉姆( Richard Greenham 1542-1594年)、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551-
    1618年)和其他人,与他们成为属灵伙伴。这对年轻的帕金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奉
    158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帕金斯在剑桥大圣安德鲁教会 担任“教师”或讲道者。那是基督学院对面最有影响力的 讲台。他一生在那里讲道,直到去世。在1584-1594年间,他还担任了基督学院的院士,负责讲道、授课和指导学生。然而,令学院其他人感到不解的是,他于1594年辞去了这一职务,娶了一位年轻的寡妇。
    与他的导师查德顿一样,帕金斯致力于从内部净化已建立的教会,而并非加入主张分离的清教徒行列。他没有专注于教会制度的问题,而是强调处理牧养工作的不足、灵性上的缺陷,以及教会中摧毁灵魂的无知问题。
    帕金斯天赋异禀,擅长解经,并且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他可以以简单的讲道和清晰的神学影响普通百姓。他的目标是将有关预定论的讲道与实际、敬虔的生活结合起来。帕金斯不认为上帝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之间的关系彼此矛盾,而认为他们是互补性的教义,这些教义在上帝的意念中十分清楚明了,悔改者的内心和思想也完全接受。他还开创了清教徒决疑法的实践——一种通过自我审查和借助圣经的话语来诊断“良心案件”的艺术。许多人在他的讲道下认罪悔改并从捆绑中得到释放。

    去世及持续的影响
    1602 年,就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即将结束之前,帕金斯因肾结石并发症去世。到他去世时,帕金斯在英国的著作销量超过了加尔文、贝扎(Beza)和布林格(Bullinger)著作的总和。托马斯·古德温(Thomas Goodwin,1600- 1680)写道,当他十年后进入剑桥时,六位曾师从帕金斯的导师仍在传承他的教导,剑桥充满了他传道的力量。
    作为一名修辞学家、解经家、神学家和牧师,帕金斯 成为清教徒运动的主要缔造者。他对教会归正的异象,加上他的才智、虔敬、写作、灵性辅导和沟通技能,使他能够为十七世纪的清教徒强调归正、经历性真理和自我省察,以及清教徒反对罗马天主教和亚米念主义的论战奠定了基 调。

    推荐书籍
    《威廉· 帕金斯作品集》( The Works of William Perkins )( 10 卷, 改革宗遗产书局出版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其中1-4卷的释经著作,包括《登山宝训:太 5-7章》(Sermon on the Mount: Mat- thew 5– 7)、《加拉太书注释》(Commentary on Galatians)、
    《希伯来书11章注释》(Commentary on Hebrews 11)、
    《犹大书释义》(Exposition of Jude)和《启示录1-3章》

    (Revelation 1–3);5-7卷为教义和辩论性著作,包括阐释《主祷文》(The Lord’s Prayer)和《使徒信经》
    ( The Apostles’ Creed ) 、《 基督教信仰基础》
    (Foundation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预定的方式和次序》(The Manner and Order of Predestination)
    ,和《归正的天主教》(Reformed Catholic); 8-10卷为实用性著作包括《论良心》(Discourse of Conscience),
    《悔改的实质和实践》(The Nature and Practice of Repentance),《论如何在各阶层安居乐业》(A Treatise on How to Live Well in All Estates),《论职业》(A Treatise on Vocations),和《建立和安排家庭的正确方式》
    ( The Right Manner of Erecting and Ordering a
    Family)。《预言的艺术》(The Art of Prophesying)—
    —关于讲道基础概念的经典著作。《拯救的金链》(The
    Golden Chain of Salvation)——聚焦于上帝的拯救方式。

    7
    理查德·薛伯斯 (1577–1635)

    早年经历和归信
    理查德·薛布斯 (Richard Sibbes) 1577年出生于萨福克郡的托斯托克,也是英国清教主义的中心。他在瑟斯顿的教区教堂受洗并在那里上学。他自幼喜爱读书。他的父亲保罗·薛伯斯 (Paul Sibbes) 是一位勤奋的车轮匠人
    (制做和修理木制轮子),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渐渐对儿子喜爱书籍感到恼火。为了阻止儿子买书的癖好,就给他各种造轮子的工具,但这男孩不为所动。在其他人的支持下,薛伯斯十八岁时考入剑桥圣约翰学院。他于 159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于1601年获得奖学金,1602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603年,他在保罗·贝恩斯 (Paul Baynes) 的讲道下归信基督,薛伯斯称贝恩斯为自己“福音里的父亲”。
    事工
    1608年,薛伯斯被按立为诺里奇英国圣公会牧师。1609年,他被选立为大学的讲道人之一。1611年至1616年,他在剑桥圣三一教会担任教师。剑桥自从帕金斯离世后一度

    陷入属灵的冷漠,他的讲道使剑桥从中觉醒过来。
    1617年,薛伯斯来到伦敦,担任格雷律师学院 (Gray’s Inn) 的教师。格雷律师学院是四大律师学院中最大的一家,所有大律师都隶属这些专业协会或社区,而每个协会或社 区都有与之相关的一间教会。1626年,他还成为剑桥圣凯瑟琳学院的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学院恢复了一些昔日的 声望。上任后不久,薛伯斯就获得了剑桥大学神学博士学位。由于敬虔的讲道和以天国为念的生活方式,他被誉为 “天国医生”。1633年,国王查理一世让薛伯斯管理剑桥的圣三一学院。薛布斯继续担任格雷学院的讲道人、圣凯瑟琳学院的院长和圣三一教会的牧师,直到1635年去世。
    各地的清教徒都承认薛伯斯是一位以基督为中心,传讲经历性讲道的传道人和神学家。薛伯斯写道:“讲道就是求爱。一切(讲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我们去接受基督柔和、安全、智慧和得胜的管理。”1所有上层和下层社会,无论有学识的还是无学识的,都从薛伯斯令人着迷的讲道中受益匪浅。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威廉·哈勒 (William Haller) 称薛伯斯的讲道是“清教徒教会所有激进派言论中最精彩、最受欢迎的”。2

    1 Richard Sibbes, “The Fountain Opened,” in The Works of Richard Sibbes, ed. Alexander Grosart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3), 5:505.
    2 引自 Joel R. Beeke and Randall J. Pedersen, Meet the Puritans

    辞世和后续的影响
    薛伯斯离世一周前最后一篇讲道是关于《约翰福音》14章2节:“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当被问及他的灵魂状况如何时,薛伯斯回答说:“我若不说‘我很好’,那我就太对不起上帝了。”1635年7月5日,薛伯斯辞世,与他仁慈的救主同在。
    他死后,他的著作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为上帝的子民所珍视。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传记作者大卫·梅森 (David Masson) 写道:“在十七世纪中叶,似乎没有哪部实用性的神学著作能像薛伯斯的那样,在敬虔的英国中产阶级中被如此广泛地阅读。”3
    推荐书籍
    《理查德·薛伯斯作品集》(The Works of Richard
    Sibbes,共7卷)——其中包括几部经常重印的作品,如
    《压伤的芦苇》(The Bruised Reed,第1卷)、《回归的背道者》(The Returning Backslider,第2卷)、《荣耀的自由》(Glorious Freedom,第2卷)、《封闭的泉源》
    ( The Fountain Sealed ) 和《 打开的泉源》( The

    (Grand Rapids: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06), 536.
    3 引自Beeke and Pederson, Meet the Puritans, 536.

    43

    Fountain Opened,第5卷)。

    8
    托马斯·古德温 (1600–1680)

    童年和教育
    托马斯·古德温 (Thomas Goodwin)1600年10月5日出生于英国罗尔斯比。他有一对敬畏上帝的双亲理查德·古德温和凯瑟琳·古德温,他们尽最大努力通过自身的榜样以及当地的学校为他提供了最好的经典教育,训练他们的儿子为事奉上帝。古德温自小就有一颗柔软的心,真实而生动地经历过上帝和祂的永恒。
    十三岁时,他就读于剑桥基督学院。尽管浸润在清教徒的讲道和教导中,古德温却一心想成为有名的传道人。他专注于修辞学的研究并接受了亚米念主义。古德温于 1617年毕业于基督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
    1619年,他在剑桥圣凯瑟琳学院继续深造,获得硕士
    学位,一年后成为院士和教师。

    归信和早期事奉
    在上帝的护理之下,剑桥其他同仁试图让他明白愚蠢且
    空洞的修辞学和亚米念主义,这对古德温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理查德·薛伯斯和约翰·普雷斯顿(John Preston)在学院教堂里传讲的福音直击要害,带给他无法摆脱的影响。1620年10月2日,在一个葬礼上,古德温听到一篇有关
    《路加福音》19章41-42节的讲道,上帝使他深深地认罪悔 改,他归信了上帝。他开始重整自己,使自己与清教徒的神学传统保持一致,他的讲道变得恳切、经历性和牧养式。
    1625年,古德温获得讲道的资格。1628年,在二十七岁时,三一教会任命他为教师,接替薛伯斯和普雷斯顿。他在那里一直服事至1633年底,因不愿服从劳德大主教的统一条款而被迫辞职。
    作为分离主义的传道人 ,他开始在伦敦服事,但由于讲 道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古德温于1639年逃往荷兰避难。他在阿纳姆事奉,服侍一百多名逃离劳德大主教迫害的人。
    后期事奉及辞世
    1641年,劳德被弹劾后,古德温回应议会的邀请返回英国。他被指定为威斯敏斯特大会成员,并在那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会结束后,古德温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教师,随后成为莫德林学院院长。古德温根据圣经真理和加尔文主义的经历性教义,帮助塑造这一机构。他要求学生在学术上达到卓越水平,并对学生的属灵生命直言不讳,以至于那些

    不欣赏他强调清教徒观念的人指责他经营着一家“道德商店”。在此期间,他还担任克伦威尔(Cromwell)的军牧并组建了一个独立派教会。
    1658年9月29日,古德温与一些著名的独立派牧师和神学家起草了《萨沃伊信仰与秩序宣言》( The Savoy Declaration of Faith and Order),这是《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的删节版。该文件成为英国公理会的信仰标准,后来被美国公理会采用。
    随着1660年查理二世即位,以及清教徒公众影响力的 丧失,古德温感到有必要离开牛津。他和他的大部分独立 派教会成员搬到伦敦,在那里作为新教会开始了新的生活。古德温将晚年奉献于讲道、牧会和写作,享年八十岁。
    推荐书籍
    《托马斯·古德温著作集》(The Works of Thomas Goodwin,12卷)——收录了大量的作品,例如《行走在黑暗中的光明之子》( A Child of Light Walking in Darkness)和《思想的虚无》(The Vanity of Thoughts)
    (在第3卷)、《向着基督出发》(Christ Set Forth)和
    《天上基督对地上罪人的心》(The Heart of Christ in
    Heaven towards Sinners on Earth)(在第4卷)、《基督

    47

    中保》(Christ the Mediator,第5卷)、《圣灵的工作》
    (The Work of the Holy Spirit,第6卷)、《使人称义之信心的对象和行动 》( The Object and Acts of Justifying Faith,第8卷)、《论拣选》(A Discourse of Election,第9卷)和《未重生之人在上帝面前的罪咎》
    (An Unregenerate Man’s Guiltiness before God,第10
    卷)等众多经典作品。

    9
    约翰·艾略特 (1604–1690)

    早年经历
    约翰·艾略特(John Eliot)1604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富裕家庭,被称为印第安人的使徒。他还是小男孩时就喜欢学习,并于1619年进入剑桥耶稣学院,并于1622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英国圣公会按立,但他很快就对其规则及其实践感到不满。他没有寻找一个理解他的教区,而是选择在托马斯·胡克(Thomas Hooker)担任校长的埃塞克斯文法学校任教。在胡克的影响下,艾略特信了基督。艾略特归信后不久,就感受到呼召要事奉上帝。
    随着胡克所在学校被关闭和胁迫接受统一条款的压力与日俱增, 艾略特决定移民到马萨诸塞州。1631年11月3日,他抵达波士顿。他定居于马萨诸塞州的罗克斯伯里,在教会担任教师,后来成为牧师,在那里服侍五十多年。头十五年里,他全身心投入教会的工作。在接下来的三十五年里,他把时间花在牧养会众和在美洲原住民中的工作上。艾略特因他娴熟的讲道和辅导而广为人知。

    在马萨诸塞部落的事工
    在学习了几年阿尔冈琴语后,艾略特于1646年开始向原住民传教。在上帝的祝福下,艾略特开始建立一些“祈祷的印第安人”小镇。到 1674年,已有14个“祈祷小镇”,估计人口达到三千六百人;大约一千一百人显明有归信的果子。在每个小镇,原住民都签订了庄严盟约,将自己和孩子“献给上帝,成为祂的子民”,以此作为他们新的民事政府的基础。这些小镇几乎完全实行自治。人们认为大多数原住民都信奉基督教,同时接受了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
    组建自治的政府后,艾略特开始按照圣公会的管理模式,建立印第安人教会。经历了十五年无数的艰难之后,第一 座本土教会于1660年正式建立,此后不久其他教会开始相继出现。
    在此期间,艾略特一直致力于将圣经翻译成阿尔冈琴语,这是海湾州原住民使用的语言。在英国人的支持者和帮助 下,他建立了一家印刷厂,于1661年印刷了第一本马萨诸塞语的《新约》圣经。1663年,带有韵律版《诗篇》的
    《旧约》问世,成为美洲大陆印刷的第一本完整的圣经。许多人认为《阿尔冈琴语圣经》是艾略特最伟大的成就,但对艾略特来说,它只不过是帮助美洲原住民信主的工具而已。

    晚年
    直到菲利普国王1675年发动战争之前,艾略特的事工一 直持续增长。许多原住民信徒由于担心自己的安全,搬到 了波士顿港的一个岛上。许多人死在那里。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小镇,祈祷的印第安人要么被其他部落残杀,要么被复仇的殖民者消灭。最终,十四座祈祷小镇毁灭殆尽。艾略特试图在战后重新开始,尽管他做了努力,但这些小镇却始终未能恢复。
    在艾略特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充满了对基督和美洲原住民火热的爱。他于1690年5月20日去世,享年86岁。他的遗言是:“喜乐,来吧!”

    推荐书籍
    《艾略特传单》(The Eliot Tracts)——包含由殖民者领袖[包括艾略特和托马斯·谢泼德(Thomas Shepard)]撰写的十一篇传单的完整合集,其中最为详细地记载了英国人在新大陆的传教活动。
    《印第安语语法入门》(The Indian Grammar Begun)
    ——艾略特的语法旨在加强向美洲原住民的福音传播。

    10
    约翰·欧文 (1616–1683)

    早年经历
    约翰·欧文出生于英国的斯塔德姆,人称“英国神学王子”,父亲亨利·欧文是当地的一位清教徒牧师。欧文自幼就表现出敬虔和学术的天分。他十二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163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63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整个青少年时期,年轻的欧文每天学习十八到二十个小时。
    1637年,欧文离开牛津,成为一名私人牧师和家庭教师。做私人牧师的这些年给了他充分的时间学习,这些学习得 到了上帝极大的祝福。欧文从二十六岁开始写作,在四十一年里著书八十余本。
    尽管欧文从小就接受了清教徒的信仰,但他个人始终缺乏信心的确据,直到1642年他听到一篇讲道,经文为“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太8:26)。上帝利用那篇讲道强有力地使欧文坚定了信心。

    辉煌岁月
    1643年,欧文出版了《揭露亚米念主义》(A Display of Arminianism),对加尔文主义进行了有力的阐述和辩护。凭借此书,欧文获得了认可,并被任命为福特汉姆大学的 牧师。他在那里的牧养颇受欢迎,许多人从边远地区赶来听他讲道。他不仅讲道出色,在向教区居民讲授要理问答时也同样出色。
    后来,因政治原因欧文被免职,他于1646年成为著名的埃塞克斯圣彼得教堂的牧师。在那里,他公开从长老制转向公理制,并按照公理会的治理原则重组了他的教会。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末,欧文因着他的讲道和写作名声迅速传开,逐渐赢得独立派神学家领袖的声誉。
    欧文在议会的一次讲道给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服欧文作为他的随军牧师,陪同他前往爱尔兰,管理都柏林三一学院的教务。欧文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按照清教徒的原则重组学院并讲道。
    1650年,欧文被英联邦官方任命为牧师。事实证明, 这十年是欧文最富有成果的十年。1651年,他成为牛津基督教会学院院长,十八个月后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副校长。 通过他的神学课程和众多出版物,他推进了改革宗神学和清教徒的敬虔。在那个正从内战的混乱中恢复的艰难阶段,

    欧文敬虔的领导给大学带来了和平、稳定和属灵上的成长。

    相对不为人知的岁月
    克伦威尔的儿子理查德继位后,欧文和其他人被长老会牧职人员取代,失去了他们在教会中的职位。1660年,爱德华·雷诺兹(Edward Reynolds)取代了欧文在基督教会院长的职位。他退休回到他在斯塔德姆的小庄园,继续讲道。1665年,他在伦敦建立了一个小教会,在那里事奉并继续写作。1673年,这个教会与约瑟夫·卡里尔(Joseph Caryl)牧养过的教会合并。
    欧文晚年深受哮喘和胆结石病的折磨,常常使他无法讲道。然而,他继续著书,写了有关称义、属灵的意念和基督的荣耀等重要著作。欧文于1683年8月24日辞世,他喜悦地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荣耀。
    推荐书籍
    《约翰·欧文著作集》(The Works of John Owen,16
    卷),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教义部分(1-5卷)、实践部分
    (6-9卷)和辩论部分(10-16卷)。其中最著名的是《基督的位格和荣耀》(The Person and Glory of Christ,第 1卷)、《与上帝相交》(Communion with God,第2卷)、
    《圣灵论》(Discourse on the Holy Spirit,第3卷)、

    《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第5卷)、《治
    死罪》(Mortification of Sin)、《诱惑》(Temptation
    )和《诗篇130篇释义》(Exposition of Psalm 130,第6
    卷)、《属灵的意念》(Spiritual Mindedness,第7卷)
    、《基督之死中的死亡之死》(Death of Death in the Death of Christ,第10卷)和《圣徒坚韧的教义》(The Doctrine of the Saints’ Perseverance,第11卷)。
    《希伯来书释义》(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7卷)——自出版以来,历经几个世纪都被认为是对《希伯来书》的权威性注释。

    11
    约翰·班扬 (1628–1688)

    归信
    约翰·班扬 (John Bunyan) 1628年出生于贝德福德附近的埃尔斯托,父亲是托马斯·班扬 (Thomas Bunyan),母亲是玛格丽特·本特利 (Margaret Bentley)。约翰因出身贫寒,未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放荡不羁,悖逆,经常满口咒骂和脏话。然而,偶尔的认罪会帮助他有所收敛,少些悖逆。
    班扬十六岁时,加入了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在那里他仍旧叛逆。然而,英国内战的战役让他清醒了很多,尤其是经历过一次几乎丧命的经历之后。班扬于1646年或 1647年退伍。
    1648年,班扬娶了一位敬畏上帝的女子,她的名字至今无人知晓。读完她的清教徒作品后,他再次意识到自己的罪,开始参加教区教会,停止咒骂,并努力守主日。几个月后,班扬接触到一些妇女,她们的重生经历和欢喜谈论基督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自己毫无喜乐的生命感到难过,意识到自己迷失了,活在基督之外。他觉得

    自己是全英格兰最坏的人。
    1651年,妇女们将班扬介绍给她们在贝德福德的牧师约翰·吉福德(John Gifford)。上帝使用吉福德带领班扬悔改信主。1655年,他与妻子和四个孩子搬到贝德福德,成为吉福德教会的会员,并很快被任命为执事。他的见证成为镇上的话题,并且有些人还因此归信基督。

    早期传道生涯和监禁
    1655年,班扬开始在贝德福德的各个教会讲道。数百人前来听他讲道。随后几年,他出版了许多书籍,逐渐成为著名的清教徒作家。
    1661年初,班扬以讲道未获王室正式许可的罪名被捕。当被告知他若停止讲道就可得到释放时,他回答说:“我若今日被释放,我明日就要讲道。”班扬坐监十二年半,未经正式的起诉,也未经法律的判决,因为他拒绝放弃传讲福音,并谴责英国圣公会的虚假。然而,在1661年以及 1668年至1672年期间,有些狱卒允许班扬时常离开监狱去讲道。
    他的监禁岁月充满了艰难,尤其是与妻儿分离的痛苦。然而,这些年对于班扬来说是多产的几年。他不知疲倦地 写作,著作颇丰,出版了数十本书,其中几本成为了经典。

    后期事奉和监禁
    1672年5月,他获释回到贝德福德教会牧会。享受了几年的自由时光之后,他再次因讲道被捕,再次被关进镇里的监狱。就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作品,包括著名的《天路历程》的第一部分。1677年获释后,他用生命的最后几年讲道和写作。
    1688年,班扬因冒着严寒出行而染发高烧,突然辞世。临终前,他告诉朋友们,他最大的愿望是与基督同在,他 向天举起双手,喊道:“请带我走吧,我来找你了!”然 后就死了。

    推荐书籍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基督徒的天路客从这个世界到天堂之旅所经历的属灵争战,成为数千本清教徒书籍中成人和儿童必读的畅销书。
    《丰盛的恩典》( 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一部自传体经典著作,记录了班扬从婴儿期到1660年被监禁的生活经历。

    12
    约翰·弗拉维尔 (1628–1691)

    早年经历
    约翰·弗拉维尔 (John Flavel) 1628年出生于伍斯特郡的布罗姆斯格罗夫。他的父亲理查德·弗拉维尔(Richard Flavel)是一位不从国教的牧师。约翰接受父亲灵性上的教导,直到进入牛津大学学院学习。1650年,他被索尔兹伯里的长老会按立为牧师。他定居于迪特福德,诸多天赋在那里历练。
    他娶了虔诚的琼·兰德尔 (Joan Randall)为妻。她在 1655年生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时去世,婴儿也死去。哀伤一年之后,弗拉维尔娶了伊丽莎白·斯塔佩尔(Elizabeth Stapell),再次获得一段亲密的、敬畏上帝的幸福婚姻,并育有几个孩子。
    1656年,弗拉韦尔接受呼召,去到繁荣的海港小镇达特茅斯担任牧师。这个牧职的收入比他在迪特福德的收入要少,但他的工作更有果效。许多人因着他在这里的牧养而信主。

    动荡却富有成效的事工
    1662年,弗拉韦尔因不从国教而被逐出讲坛,但他继续秘密与教区居民进行聚会和敬拜。一次,他甚至骑马伪装成一个女人,去到一个秘密聚会地点,在那里讲道和施行洗礼。还有一次,当他被当局追捕时,他纵马跳入海中,并游过一片岩石区到达安全地带,从而逃脱了逮捕。
    1665年,弗拉韦尔搬到斯拉普顿,在那里继续服侍他教会中的许多人。他经常秘密地在树林里向大批人讲道,有时直到午夜。有一次,士兵冲进来,驱散了会众。几个逃跑的人被逮捕并处以罚款,但其余的人把弗拉维尔带到了另一片树林,在那里他继续讲道。
    1672 年 ,国 王 查理二 世 发 布 了《大 赦谕诰 》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给予不从国教者崇拜的自由。弗拉维尔回到达特茅斯,获得公理会成员资格。第二年谕告被取消后,弗拉韦尔再次在私人住宅、僻静的社区或偏远的森林里秘密讲道。
    弗拉维尔的第二任妻子在此期间去世,之后他娶了牧师的女儿安唐恩(Ann Downe)。他们幸福地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两个儿子。
    在1670年代末和168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弗拉维尔服侍的主要方式是写作。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至少九本书。但在 1682年夏天,为了安全他不得不去到伦敦,在那里他协助

    一个朋友的教会。在那里,弗拉韦尔的第三任妻子也去世
    了。

    晚年
    弗拉维尔第四次结婚,之后于1684年返回达特茅斯。由于被软禁,他只能在家里讲道。在那里,他甚至不顾官方的反对每周日和许多周间的晚上向聚集的人群讲道。
    1687年,国王詹姆斯二世颁布了另一项针对非国教徒的赦免令,允许弗拉维尔再次公开讲道。他的教会盖了一 座大教堂来庆祝他重返讲坛。他最后四年的公开讲道受到了极大的祝福。然而他的健康状况却迅速恶化。1691年6月,在访问埃克塞特讲道期间,弗拉维尔突发严重的中风,于当晚去世,享年63岁。他的遗言是:“我知道,这于我是很好的。”

    推荐书籍
    《约翰·弗拉维尔的作品集》(The Works of John Flavel,6卷),其中包含几卷经典书籍,例如《上帝护理之谜》(The Mystery of Providence)(可能是有史以来有关该主题最优秀的著作);《基督在敲心门》(Christ Knocking at the Door of the Heart)(十一篇关于《启示录》3章20节的讲道);《生命之泉》(The Fountain of

    Life,四十二篇关于基督职分和状态之丰富含义的讲道);
    《保守你心》(Keeping the Heart)(在上帝面前保守你
    心的六种方法——每个信徒的伟大呼召);《恩典之法》
    (The Method of Grace,详细描述圣灵将基督的救赎应用
    于罪人的工作)。

    13
    马太·亨利 (1662–1714)

    童年和教育
    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1662年10月18日出生于英国弗林特郡的布罗德奥克。在此之前不到两个月,他的父亲菲利普·亨利(Philip Henry)被逐出英国圣公会事工。马太·亨利是早产儿,体弱多病,但内心坚强,聪慧过人。他主要受教于父亲,还有来自家庭教师的帮助。
    1680年,亨利进入位于伊斯灵顿的托马斯·杜立特学院。他在杜立特( Doolittle ) 和托马斯· 文森特( Thomas Vincent)的指导下学习两年。之后,当学院遭逼迫迁离时,亨利回到了弗林特郡。亨利意识到自己被呼召做牧师的机 会很小,就决定进入法律行业。1685年,他进入格雷学院学习法律,同时私下继续学习神学。

    在切斯特的事工
    1686年,亨利开始在他父亲的社区讲道。由于生意原因,他于1687年搬到了切斯特。他在私人住宅中讲道,直到他 被邀请成为当地牧师。1687年5月9日,他在伦敦私下被按

    立,在切斯特开始事奉。几年的时间,他教会中领圣餐会
    员增长至二百五十人。
    1687 年 , 亨利 娶 了 凯 瑟 琳 · 哈 德 逊 ( Katherine Hardware),但仅仅两年之后她因难产去世。1690年,亨利与玛丽·沃伯顿(Mary Warburton)结婚,生有一个儿子菲利普和八个女儿,其中三个在婴儿期夭折。
    1700年,克鲁克巷为亨利建造的教堂开始启用。1706年,另一教会加入亨利教会,为容纳他们,教堂增设了一个长 廊,领取圣餐会员增加到三百五十人。除了教会工作外,亨利每月还在邻近的五个村庄主持敬拜,并定期向城堡里的囚犯讲道。
    亨利的讲道是释经式,在牧会期间他还做了大量的圣经注解和写作。在此基础之上,1704年,四十二岁的亨利开始着手他的圣经注释。他自幼学习过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还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法语。此外,他具有敏锐的探究精神,并且能够以简单而深刻的方式表达教义问题。

    在伦敦的服侍
    1710年,亨利受邀前往哈克尼,一所伦敦附近最重要的非国教教会。他同意前往,但并非立刻。1712年5月11日,他在切斯特泪流满面地做了最后的告别讲道。紧接着下一周,他便开始了在哈克尼的马雷街的事工,但持续时间很

    短。1714年6月,在返回伦敦时,他从马背上摔落,于次日
    辞世。
    尽管马太·亨利最为人们所铭记的是他的圣经注释,但他还写了三十部其他著作,主要关注实用性的敬虔生活。亨利的生活和事工传达的信息十分简单:“人间最惬意的生活就是一生事奉上帝,与上帝相交。”

    推荐书籍
    《圣经注释全集》(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6卷)——有史以来最具价值、最受欢迎的注释。
    《马太· 亨利全集》( Complete Works of Matthew Henry,2卷)——收录了亨利所著许多宝贵的书籍(除了他的注释) , 例如《 恩典之约》( The Covenant of Grace )、《 如何预备圣餐》( How to Prepare for Communion)、《祷告的方法》(A Method for Prayer)、
    《愉悦的宗教生活》(The Pleasantness of a Religious Life ), 以及《与上帝相交的秘密》( The Secret of Communion with God)。

    14
    约拿单·爱德华兹 (1703–1758)

    童年及教育
    约拿单·爱德华兹 (Jonathan Edwards) 1703年10月5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东温莎。爱德华兹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是大有能力的讲道者,他们对宗教复兴毫不陌生。爱德华兹在其父的文法学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也在那里受到改革宗神学和清教徒敬虔生活的培养和教导。
    十三岁时,他进入大学学院(后来称为耶鲁大学)。 1720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结束学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然后留在耶鲁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爱德华兹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有几段属灵的经历,最终于1721年信主。

    早期的事奉
    爱德华兹的事奉始于1722年,他受邀牧养一间在纽约市 的一家长老会教会。然而,爱德华兹的服事没有维持多久,仅仅八个月之后,他就在父亲的劝说下返回了康涅狄格州。 1723年11月,在耶鲁完成硕士学位后,他接受了博尔顿教区教会的呼召。

    次年,爱德华兹回到纽黑文,在学院担任教师。在那里工作到1726年,他收到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人民的召唤,请求他担任他年迈的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的助手。他于 1727年2月15日在那里就职,并在1729年斯托达德去世后成为教区教会的唯一牧师。
    爱德华兹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推动一个几乎陷入属灵冷淡的教会过敬虔的生活。因此,在1730年代初,他的讲道聚焦在常见而具体的罪上,敦促人们悔改并凭信心接受福音。因着圣灵的恩典,他的讲道在1734至1735年冬天引起了北安普敦一次重大的属灵觉醒。
    在经历了1730年代末期的平静之后,爱德华兹被卷入 1740年开始的“大觉醒”运动。他成为复兴运动最有力的工具和捍卫者之一。他写下许多著作来捍卫它,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宗教情操真伪辨》(Treatise Concerning Religious Affections)。

    后期服事
    1750年6月,因爱德华兹因拒绝为那些没有认信的会员的孩子施行洗洗,加之一些有关他对待一些年轻人方式的谣言,以及几起惩戒案件所导致的复杂情况,北安普敦教会的会员投票决定将爱德华兹逐出讲坛。第二年,爱德华兹带着家人离开了北安普顿,到斯托克布里奇的边境定居

    点寄居,在那里他做了一间小教会的牧师和豪萨托尼克印第安人的宣教士。爱德华兹盼望印第安人的复兴,虽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他在这段岁月里成果显著,他在那里写下了大量的著作。
    1758年,爱德华兹接受邀请,担任普林斯顿新泽西学院院长。在普林斯顿工作了仅仅几个月后,1758年3月22日他因接种天花而引发的并发症去世。他的大量著作至今仍被人们深入研究、思考和评价。事实证明,像人们所言,他是美国最后的清教徒和最好的神学家。

    推荐书籍
    《约拿单·爱德华兹作品集》(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2卷,真理的旗帜出版Banner of Truth;26卷,耶鲁大学出版)收录了爱德华兹最伟大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令人惊讶的归信故事》(Narrative of Surprising Conversions)、《救赎工作的历史》(A History of the Work of Redemption ) 、 《 唯 独 因 信 称 义 》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和《仁爱及其果实》
    (Charity and Its Fruits),以及他更多具挑战性的经典
    著作:《意志的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Will)和
    《为原罪辩护》(Original Sin Defended)。
    《宗教情感》(The Religious Affections)–通常被视为

    美国历史上有关灵性生命最经典的著作。
    《大卫·布雷纳德的生平与日记》(The Life and Diary of David Brainerd)——一部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齐名的感人灵性经典著作,揭示了一位热心于上帝的年轻宣教士的灵性成长和激烈的内心挣扎。

    第三部分

    三一上帝及其救赎之工

    15
    与三一上帝的相交

    约翰·欧文所著《与上帝相交》(Communion with God, 1657)一书在众多伟大的清教徒灵修神学著作中脱颖而出。从根本上说,这本书呼吁基督徒在实践中,也要如同所信 奉的,持守三位一体论。它准确阐述了欧文对三一论神学 既坚决持守又彻底应用的热情。
    欧文强调,简单说来,通常没有人能与“上帝”有任何 关系。没有人可以理解无差别的神性。我们必须承认《亚他那修信经》第三条所说:“我等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上帝。其位不紊,其体不分。”三位一体中的每个位格都彼此密不可分,但祂们又各不相同,欧文想展示我们如何与每个位格进行独特的相交。他的观点以众多经文为依据,但最重要的是《哥林多后书》13章14节中使徒的祝福:“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与天父的相交
    欧文说,天父与我们相交的实质是爱。欧文敏锐地意识
    到,我们很容易认为天父不是慈爱的,而是严厉的,仿佛

    雷霆万钧,与我们有着超然的距离。我们认为天父只是因着耶稣的宝血才对我们充满怜悯和温柔。但事实上,欧文观察到,天父是爱的起源和源泉:祂是那位因爱而差遣祂的儿子来到世上的。因此,关于天父,那位万有的源泉,包括上帝的爱,欧文指教我们:

    请在源泉边稍坐,你会很快发现泉水的甘甜。你若从祂身边跑开,不过片时,你就发现自己无法与祂保持片刻的距离。1

    什么是天父之爱?欧文说,首先,它是一种“愉悦的 爱”,即一种以爱的对象为喜悦的爱。天父上帝对祂的儿女 感到喜悦和满足(番 1:17)。其次,天父上帝在基督里爱祂的儿女,因为基督是“天父存放祂一切丰盛恩典的宝库,都取自祂永恒而无限的爱的矿藏。基督也是那祭司,用手收纳我们一切回报天父所做的奉献。”2第三,天父的爱丰沛,犹如“泉源之爱,涌流不息。”3第四,天父之爱先于圣徒回报的爱。天父在祂儿女爱祂之前先爱了他们。最后,天父

    1 John Owen, Of Communion with God, in The Works of John Owen, ed. William Goold, 16 vols.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65– 1968), 2:36.
    2 Owen, Of Communion with God, in Works, 2:27
    3 Owen, Of Communion with God, in Works, 2:28.

    的爱稳定,无论信徒是否感受到;祂的爱永不减弱,改变或
    止息。4

    与圣子相交
    欧文论著的下一部分着眼于探讨圣子与我们这些信徒的相交,其实质是恩典。欧文的书页大量运用了《雅歌》的语言和意象。欧文认为这是基督和祂的新娘即教会之间爱的比喻,因此不断地回到这个比喻,好让读者感受与圣子相交的甜蜜,这既体现在祂的位格里,也藉着祂宝血的赎买。
    欧文首先探讨“主基督的位格魅力”,因为只有欣赏这 些,我们的心才会爱祂。基督展示给读者的是祂那不可抗拒的魅力,以至于我们的心都被祂深深吸引。更重要的是,祂不仅自身美得令人向往,祂还喜悦那些相信祂的人,并且爱他们以至将自己全然献给他们。因此,祂吸引他们以祂为乐,爱祂以至献上自己。
    接下来,欧文继续探讨圣子为我们所成就的。引人注目的是,欧文阐述了典型的清教徒教义,即基督作为中保,藉着祂的生、死、复活和升天使我们深刻地享受上帝。

    4 Owen, Of Communion with God, in Works, 2:29–30.

    与圣灵相交
    最后,欧文谈到圣灵与我们的相交,其实质就是安慰。欧文认为,圣灵本质上是使人成圣的灵。这意味着,首先,祂藉着赐予重生和藉着传讲福音在人心中赐下信心,将他们分别开来。其次,祂安慰那些因信基督而与世界分别出来的人。欧文所说的“安慰”指的是只有在基督里才有的安慰,是圣灵所赐唯一的安慰,将信徒在基督里所拥有的应用于他们身上。
    也就是说,圣灵将上帝的爱播撒在我们心中,并在我们 心中证实福音的真理,使我们与圣子和天父的相交变得真实而愉悦。撒但来夺走我们的信心和安慰,而圣灵则带来真理的确据和享受。只有圣灵才能做到这一点。欧文指出:在地上时,基督似乎对门徒的心影响很小,但当圣灵降临时,他们的心都为基督和上帝而火热。欧文总结道:“将基督的应许放在我们的思想和心中,赐给我们因此所带来的安慰、喜乐和甜蜜,这就是祂的工作,直到世界的末了。”5
    尽管如此,欧文知道有些读者可能将圣灵视为纯粹非人 格的神圣力量。因此他强调,虽然圣灵是受天父之爱差遣来传达圣子的恩典,但圣灵的到来仍然出于祂自己的意愿。

    祂是一个真实的位格,可能而且必须与以下这些有联系: “圣灵作为上帝,与圣父和圣子一样,同样接受我们的祈求、祷告和呼求。”6因此,尽管圣灵永远不会抛弃选民,但有时,如果选民令祂忧伤或抗拒祂,祂会收回对他们的安慰。

    结论
    欧文的结论是强有力的三位一体论:

    我们所受的上帝之爱,始于天父,由圣子实施,然后由圣灵传达。天父设计,圣子赎买,圣灵有效地运作:这是祂们的顺序。我们的参与首先是通过圣灵的工作,使我们真实地在乎圣子的血;由此我们被天父接受。7

    欧文为三位一体论的教义和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换言之,在神学和敬拜中都存在着一种破坏性且贫乏的倾向,将福音中所有伟大的特殊真理简化为一种笼统的、空洞的有神论和一种无力的、理想的道德主义,缺乏上帝圣言所具有的真理和生命的丰富。

    16
    天父上帝:预定、创造和护理

    清教徒的所有神学都以一种赞美的眼光看待上帝。他们认为,永活上帝一无所缺,而且祂本身是全然自足的。福音的一切美善正是从上帝的丰盛中流淌而出。理查德·薛伯斯写道:

    在世界存在之前,圣父、圣子和圣灵本身就十分幸福,彼此享受。若非上帝乐于传达和传扬祂的美善,就不会有创造或救赎。上帝使用祂的受造物,并非因为能力不足,仿佛没有它们祂就无能为力,而是为了传扬祂的美善。……上帝的美善就像喷泉涌水,或像乳房乐意产出乳汁一样。1

    换言之,在一切事物的背后,清教徒看到了一位有丰盛慈爱的荣耀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灵相互活在永恒的爱与相交中。上帝不需要创造世界来满足祂的需要,或是以此成就祂自己。这位上帝的神圣威严不依赖于世界或祂以外的任何事物。

    上帝的主权计划
    但是,天父如此享受与祂儿子的相交,以致祂对祂的爱满溢出来,并命定永生的儿子要在许多儿子中作长子。正如使徒保罗在《罗马书》8章29节所说:“因为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使祂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另见弗1:3-5)因着祂的恩典,藉着基督,不过是受造之物的我们,将凭借“天父的美名”认识、呼求并荣耀上帝。2
    因此,清教徒认为宇宙的历史和运作——无论是创造还是救赎——都不是建立在摇动或变化的基础或条件上的。上帝是作者。创造的存在和历史以及救赎计划的展开,都直接建立在上帝不变而完美的旨意之上。
    清教徒和他们之前的改教者一样,根据《罗马书》9-11
    章,认同上帝的永恒计划包括预定论,它含有两个方面:
    (1)天父在永恒的过去和未来拣选那些祂在基督里定意要爱的人,使他们得永生,这不在于他们,而唯独出于天父自己的主权和白白的恩典;(2)天父在永恒的过去和未来弃绝那些祂定意放弃的人,任由他们在祂的主权和公义的忿怒之下,在自己的罪孽中永远灭亡。对于清教徒来说,预定论的惊奇之处不在于一些罪人要永远灭亡,因为那是

    我们所有人当受的,而在于上帝会以祂奇异的爱和恩典拯救任何罪人。
    对于清教徒来说,拣选的教义是罪人的良友。如果没有 上帝的拣选, 就没有得救的指望。伊恩· 默里( Iain Murray)说:“拣选的教义对清教徒至关重要。他们和赞 奇乌斯(Jerome Zanchius)一样相信,这是‘贯穿整个基督教体系的金线’,他们断言,背离这一真理将使有形教会置于上帝的审判和忿怒之下。”3 对于清教徒来说,预定论不仅仅是正统的神学,它对福音和敬虔生活都至关重要。
    4

    上帝以主权创造
    天父出于自己神性的丰盛,按照自己主权的目的,命令创造万物。因此,《启示录》4章11节中向祂高呼:“我们的主,我们的上帝,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而且,照着祂永恒的旨意,万物都是藉着祂,也是为着祂

    造的(西1:15-16)。上帝创造美好的万物,也都是照着祂的品格造的。罪和邪恶的感染来自外部,而不是上帝创造的原始部分。
    因为清教徒十分重视这个创造的教义,所以他们拒绝有关生命的圣俗二分法。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必要退到修道院。正如乔治·斯温诺克(George Swinnock)所说,基督徒应该视“他的店铺和教堂一样是圣地”。5

    上帝以主权统管
    所有这些教义都与清教徒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为他们还确信上帝所计划和创造的一切,祂必保存、维持和统治。没有什么在祂的关怀和旨意之外。因此,祂引导祂所创造的,托住和统管万有,使它们相互效力成就祂荣耀的目的。
    重要的是,上帝对创造的护理和统治延伸到祂所有的被造,包括他们的一切行为以及他们今生所遭遇的一切。对于遭受巨大试炼的清教徒来说,这一真理尤其显明是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以清教徒经典著作《护理之谜》( The Mystery of Providence)的作者约翰·弗拉维尔为例。弗

    拉维尔因其事工多年遭受政府迫害,且不得不忍受儿子的 夭折,以及三任妻子的相继去世。在这一切之中,上帝带 有护理的统治和爱是他安慰的支柱。尤其因他知道,对于信徒来说,严酷的护理不再是上帝实施审判的标志,而是父亲般关爱的标志,出于天父对所收养儿女所定的旨意。这意味着弗拉维尔能够在磨难中感受到深深的安慰和盼望,正如他在这首小诗中所表达的那样:

    倘若撒旦能预见到问题和结果,牠就不会再诱惑了。
    圣徒若能看到苦难带来的果实,他们就会在苦难中欢呼
    歌唱。
    神圣的智慧啊,谁能不钦佩!看你竟用火救人于火海!
    毫无疑问,圣徒们在荣耀里惊叹而立
    这些手段如此奇秒,怎能理解。6

    17
    中保基督

    全盛时期的清教徒深深地以基督为中心。以“天堂医生”理查德·薛伯斯为例,他在《压伤的芦苇》(The Bruised Reed)中写道:正确理解“基督仁慈的本性和祂的职分”,是“所有对基督的服侍和从祂得安慰的源泉”。薛伯斯曾 经就《腓立比书》1章23-24节讲过一篇题为“基督为最好”的讲道,其中他对活的信心与死的宗教进行了比较。在死的宗教中,人们可以轻松地谈论领受“恩典”就可以“进入天堂”。保罗却没有。保罗没有说他渴望离世好去天堂,而是说他渴望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薛伯斯说:“若没有基督,天堂就不是天堂。”1
    清教徒强调,真正的信心并非购买某种抽象的救赎体 系(即使是基督偿付了代价的体系)。首要的,是基督通 过祂的话语和圣灵让我们认识、相信、爱和渴望基督自己。基督既是认识上帝的道路,也是认识敬虔的道路,以至我们更加有祂的形像。

    基督是认识上帝的道路
    同样,约翰·欧文在他的《基督论》(Christologia) 中指出,真正的信心不仅仅是关于圣经的“概念性认识”,而是对基督本人的信心。为什么?因为,他写道:“对基 督的信心是真正认识上帝的唯一途径。”2
    这种信心意味着清教徒在他们的神学上有卓绝的虔诚态度。他们从来不提供“心灵鸡汤”!相反,他们的神学总是提升心灵,将人引向对三一上帝的颂赞。斯蒂芬·查诺克(Stephen Charnock,1628-168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所著的《论上帝的存在及属性》(Discourse on the Existence and Attributes of God)是有关于上帝属性的权威性著作。在另一篇论著中,他可以狂热地吟唱:

    难道上帝不是众光之父、至高无上的真理、最令人喜悦的对象吗?……难道祂不是光明而毫无黑暗、爱而无不仁慈、美善而毫无邪恶、纯洁而毫无污秽,尽善尽美,令人愉悦,无一令人厌恶吗?万物之于祂,岂不是无限量地不可比拟?其卑微程度,比一车粪便相较于太阳的光辉还要低。3

    对上帝的喜乐从何而来?查诺克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关于永生上帝的真知识在基督里藉着基督才能找到。但我们在基督里的所见如此美丽,它可以使哀歌变为乐歌,可以使死人复活:

    在信徒看来,上帝的一切在基督里都不可怕。太阳升起,黑影已散,上帝踏上爱的堡垒,公义已在救主肋旁留下 钉痕,律法已失去利刃,刀剑已离祂手,祂的怀抱敞开,祂的心肠渴想,祂的肺腑呼吁,祂一举一动都满了甜蜜与爱。在耶稣基督里,在祂怜悯和公义的荣耀中以信心认识上帝,这就是永生。4

    事实上,约翰·欧文写道,既然上帝只通过基督赐福,那么我们就应该说:“旧约圣徒的信心主要指向基督这个位格——无论是在历史中的样子,还是在时候满足时作为女人后裔显现的样子。”5

    基督是通往敬虔的道路
    欧文说,我们蒙召去爱基督的原因是因为天父爱祂。祂的爱是爱的原初和起源:我们在世上所见一切的爱都是那原

    始爱的复制和影子。我们对圣子的爱是对天父起初之爱的反 映。因此,热爱圣子并不是对天父的不敬或忽视。远非如此,欧文说:“这就是把我们变为祂形象的主要部分。没有什么比我们爱耶稣基督更能使我们像上帝的了。”6爱圣子,我们就会变得像天父。而且,信靠圣子,使我们变得像圣子,因为我们总是变得像我们所信的。因此,当我们信靠基督时,我们就成为天父所爱的人。我们就有了上帝的形象。
    阅读清教徒的基督论所得到的整体感受可以简单地概括
    为:就像阅读一份邀请函。欧文对此加以说明:

    我们中是否有人发现我们身上的恩典正在衰退,例如死气沉沉、冷漠、不冷不热、一种属灵的愚昧和无知正悄然而至?我们是否发现,我们的灵魂在该运用恩典的时候,以及该积极履行与上帝相交的责任时,没有做好预备。我们是否希望我们的灵魂从这些危险的疾病中恢复过来?让我们确信,没有更好得医治和拯救的方法。是的,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即通过信心重新看到基督的荣耀,并坚定地持守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解脱就是不断默想基督和祂的荣耀,发挥其转变之大能来恢复一切恩典。7

    因此,对于清教徒来说,基督是极其宝贵和全然可爱。正如托马斯·布鲁克斯(Thomas Brooks)所写:“基督可 爱,基督极其可爱,基督最为可爱,基督永远可爱,基督 全然可爱……”基督是荣耀指环中最耀眼的钻石。”8

    18
    慈悲的代求者基督

    托马斯·古德温在一个敬虔的清教徒家庭中长大。因此,从在年幼时起,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名传道。然而,他后 来承认,他真正的动机是想成为讲坛上的“奇才”,因为他 “最渴望的”就是获得掌声。
    1620 年,他担任剑桥大学凯瑟琳霍尔学院院士后不久,一场葬礼的讲道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对自己的灵性状况深感担忧。他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深刻内省,不断在内心寻找恩典的迹象和标记。直到有人提醒他要向外看——单单倚靠基督,因着恩典他遵循了这个建议,最终获得释放。他说:“如今我已走到了这一步,单靠外在的迹象对我没有任何帮助;我曾过于依赖惯常的恩典来确认我的称义。我告诉你,基督才是最宝贵的。”6
    此后不久,他接替理查德·薛伯斯在剑桥圣三一教会讲道。这个转变恰到好处,因为在他深深内省的日子里,他的讲道大多是击打良心的,但现在他对基督白白恩典的感

    恩使他成为像薛伯斯那样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人。薛伯斯曾经对他说:“年轻人,如果你真想做善事,就必须传讲福音和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白白的恩典”——而这正是古德温现在所做的。
    古德温的《向着基督出发》(Christ Set Forth) 和
    《天上基督对地上罪人的心》(The Heart of Christ in Heaven towards Sinners on Earth)是最受欢迎且同时出版的两本书,都是以他的经历为背景。他说,他写这些文章时,考虑到许多基督徒(曾像自己那样)“心中过于沉溺于基督的知识,而不是追随基督本身”。 事实上,他警告说,很多人的头脑中充满了自己的心思意念,“他们的思想中几乎没有”基督(正如《诗篇》作者谈及上帝)。2古德温引导我们“首先要完全跳出自我看向基督”,并且相信我们之所以不能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认识十分“贫瘠”。
    因此,古德温是清教徒以基督为中心的典范。在《向基督出发》一书中,他的目标是向基督进发,定睛于祂,并鼓起信心的风帆前进。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
    他说,基督是得救信心的真正对象和支持。基督也是我

    们一切称义的原因或基础。通过基督的降生、受死、复活、升天和当前的代求,上帝已在基督里预备了我们完全称义所需的一切。
    完成关于基督代求的第一著作后,古德温认为是思考天上的基督怎样为地上罪人忧心的时候了。因此,古德温的姊妹篇《天上基督对地上罪人的心》继续用圣经经文展示基督虽高高在天,但绝非对信徒漠不关心,反而对他们抱有最强烈的情感。他说,知道这一点就可以“鼓励信徒更加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来到这位救主和大祭司面前,因他们必知道,祂虽在荣耀里,但祂的心何等体贴温柔地牵挂着他们。”3
    古德温表明,在天上祂的光荣圣洁中,基督离祂的子民 不远;相反,祂宽广的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跳动,对他们充满温柔之爱。尤其有两件事激发祂的怜悯:我们的苦难,以及令人难以置信的——我们的罪。事实上,古德温说:

    你们的罪使祂心生怜悯多过忿怒……是的,祂对你就愈发怜悯,就像父亲对患有恶疾孩子的心肠……。祂的仇恨全部、单单只落在罪上,因着罪的毁灭和消亡,你得

    到释放,然而祂的心愈发靠近你,这不仅在你处于苦难之时,也同样在你处于罪中之时。因此,不要惧怕: “什么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4

    今天我们多么需要古德温和他的信息!如果我们要摆脱 对上帝的灰心或焦虑,脱离对罪的沉迷,我们需要对基督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今天的讲道人能够像古德温那样改变,并像古德温那样讲道,那么肯定会有更多的信徒会说出他临终前所说的话:“基督爱我无法比现在更深,我想,我爱基督无法比现在更深。”5

    19
    圣灵

    在宗教改革思想中,圣灵一直尤为清教徒所关注。除了改教家约翰·加尔文之外,在清教徒之前无任何神学家像他们那样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如此完整的有关圣灵及其工作的神学。理查德·薛伯斯解释到:
    基督越被展现,圣灵就越降下;越彰显基督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和祂所拥有的一切,越在教会传讲基督的丰盛,就越有圣灵的运行。教会越显明上帝在基督里白白的恩典和慈爱,圣灵就越发工作。反过来,圣灵越工作,对基督的认识就越加增……。在改教时期的近百年来,曾有过更多的圣灵、更多的亮光和安慰。信徒的生和死都更得安慰。为什么?因为基督更多被人认识。1
    在罗马天主教,圣灵的工作实际上已被圣礼体系所取代。在贵格会教徒中,圣灵被孤立,几乎被视为另一个上帝, 使人产生各种与基督和圣经完全无关的经验和启示。索西 尼派认为圣灵是一种非位格的力量。大多情况下,圣灵被遗忘或忽视。清教徒反对这些观念和倾向,他们教导说,

    圣灵既是完全的上帝,又具有完全的位格:作为圣灵上帝,祂与圣父上帝和圣子上帝是一,但在位格上却截然不同。 圣经描述圣灵具有位格的特质:能理解、决定、行动、教导和指引;会受到试探、感到悲哀、受到抵挡、压制、亵渎和欺骗。

    圣灵的工作
    约翰·欧文在关于圣灵的位格和工作的权威性著作《圣灵论》(Pneumatologia)中,探讨了圣灵从创造到救赎或再创造的工作。他说,圣灵在创造中担当使人苏醒、赋予生命的角色。正如鸽子孵卵一样,圣灵降临在世界,赋予地上一切活物生命。此后,随着救赎计划的展开,祂一直
    (现在依旧!) 在上帝的教会内并与教会一起工作。因此,在整个旧约中,圣灵默示人说预言,写下圣经,施行神迹 并赋予人各种能力(例如,参孙变得大有力量,比撒列成为一名熟练的工匠)。事实上,“我们发现一切美好的事物,即使是旧约中的,也都认定祂(圣灵)为唯一且直接的作者。”2 之后圣灵从天上降临,照亮并降在道成肉身的神子基督身上。基督被圣灵膏抹,大有能力,成为新造之人的头。欧文表明,耶稣是一位被圣灵膏抹的人,祂行事为人

    只靠圣灵,总有圣灵大能的同在。祂受圣灵驱使去到旷野,
    靠着圣灵赶出污鬼、行神迹、将自己献上为祭,等等。
    从圣灵在新造之人的头基督身上的工作,欧文进而论述圣灵在基督的身体——教会中的工作。圣子借着圣灵,将天父借着圣灵赐给祂的赐给我们。住在我们的头基督里的圣灵,也住在我们这作为祂身体的肢体里,使我们彼此联合,也与基督、与我们的天父上帝合而为一。否则,我们只会畏缩在上帝、我们的创造者和审判者面前,而如今,我们借着圣灵,与圣子一起呼喊:“阿爸,父!”欧文总结道:“正如上帝以爱和恩典向我们降临,启动并成就圣灵在我们内心和外在的工作一样,我们一切朝祂向上的改变也从此时开始。”3

    圣灵与基督徒生活
    对于清教徒来说,这种对圣灵工作的相信,意味着他们不认为圣灵只是上帝一种帮助信徒进行一些自我完善的力量。这意味着对基督徒生命的理解是一个彻底性的改变。因为圣灵从父那里发出,永远享受圣言并使之大有能力。通过祂,圣父表达对圣子永远的爱,圣子也通过祂永远爱圣父。
    换言之,欧文教导我们,当圣父和圣子与我们分享圣

    99

    灵时,祂们也与我们分享祂们自己的生命、爱和相交。借着 圣灵,我们经历在基督里作为上帝儿女的新生命。我们开始 分享圣父对圣子,以及圣子对圣父的喜悦。我们开始像上帝那样去爱。因此,约拿单·爱德华兹写道:“上帝在圣徒心中所立的原则就是圣灵的本质:因为上帝圣灵的本质是上帝的爱,因此上帝的爱就是圣徒心中圣洁原则的本质和核心。”
    4

    出于圣父、通过圣子、借着圣灵,我们这些信徒,在救 恩次序的各个方面都依赖圣灵在我们里面所做的拯救工作:包括有效的呼召、重生、悔改、相信、称义、与基督联合,收养、成圣、确信、坚忍和进入荣耀。如果没有圣灵,我们救恩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在我们的经历中得以实现。我们所有的基督信仰都将成为一个骗局,或者充其量只是对一个荣耀理论的认同。这就是为什么清教徒托马斯·曼顿(Thomas Manton)这样说:“上帝的心意在圣经中启示出来,但如果没有圣灵的眼镜,我们什么也看不到。”马太·亨利写道:“所有圣灵的影响都从天堂开始,在种子和花蕾中绽放荣光。”5

    20
    圣约神学

    由于清教徒力图将他们所有的教导都建立于圣经明确的 教导之上,因此圣经经文反复强调的盟约成为其信仰体系一个突出的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不久,改革宗就越来越多地使用圣约的概念来贯穿圣经的教导。清教徒欢快而勤奋地推进这一发展。对他们来说,圣约神学包括对圣经中多个特定圣约的阐述,包括亚当之约、诺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和大卫之约,最终是基督建立的新约(耶 3:31, 太:26:28)。
    当清教徒讨论这些不同的圣约时,他们认为每一个圣约 都属于一个展开的大圣约,即恩典与和好这一永恒之约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他们将旧约中的圣约视为同一恩典之约的不同时期或阶段,这恩典之约始于《创世记》3章15节,上帝应许要藉着一个子,战胜撒旦之“女人的后裔”,来拯救亚当和夏娃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他们展示了这个恩典之约的主要特征,怎样体现在各个不同的圣经之约中。为了将圣经的所有教导系统化,他们发展出两个圣约模式,即行为之约和恩典之约。此外,许多人还提出在恩典之约中另有一个约,称之为救赎之约。

    行为之约
    清教徒教导说,上帝与亚当和夏娃订立了行为之约,应 许他们如果顺服上帝,就会得到生命;如果不顺服上帝,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就会死亡。在这个行为之约(一些清教徒也称之为生命之约)中,亚当代表整个人类,即代表以生育方式从他而生的子孙后代。因此,当亚当犯罪时,他的罪就加在他所有的后代(作为代表性的头)身上,他的堕落也传给他所有的后裔(作为肉身的头)身上。他和他们都受到惩罚,首先是灵性的死亡,包括在过犯和罪孽中与上帝隔绝而死,和灵魂的堕落。其次是肉体的死亡,在许多情况下指永远的死亡。重要的是,他们仍然受到该圣约条款的约束,任何进一步犯罪,都必将受到相关的惩罚。

    救赎之约
    然而,在永恒中,神性的各个位格都同意拯救亚当和他的无数后裔,清教徒通常称之为救赎之约或“筹定和平”
    (亚 6:13)。根据这一教义,他们汇集了圣经中所有关于 上帝在永恒中拯救罪人计划的教导,包括圣父定意选择一些个人来拯救他们。祂把他们交给祂的儿子,指定祂作他们的中保。作为道成肉身的上帝和人,圣子就是“第二个亚当”,满足行为之约的要求并接受其惩罚,从而以义的方式完成第

    一个亚当未完成的一切,并通过承受上帝的忿怒为亚当悖逆所做的一切付上代价。
    因此,行为之约是根本的、持久的,是基督为了建立恩典之约必须满足的条件。清教徒追随使徒保罗,认为基督作为第二个亚当,代表圣父赐予祂的人。圣灵立约将基督所赢得的恩惠应用到所有选民身上。进入恩典之约的条件是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上帝的儿子,在祂面前悔改,并相信祂会藉着祂的死和复活来拯救我们。得救的信心要求我们认识到我们悖逆上帝,在祂的忿怒之下,无助且无法救自己脱离。

    恩典之约
    圣灵借信心,而非行为,将我们与基督联合起来,并在恩典之约中将基督所有的恩惠带给我们。这个由上帝发起的救赎,令人难以置信地赦免了我们一切的罪孽,并且遮盖了我们因罪而产生的软弱,包括思想、言语和行为中罪的一切表现形式,无论是所犯之罪还是忽略之罪,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犯下的。上帝的这个计划也包含收养、成圣和得荣耀。罪人因信与基督联合,被呼召悔改自己的罪,努力治死罪,在每个逆境中坚忍信靠,为上帝的荣耀而活
    (林前 10:31)。
    清教徒教导信徒要在这恩典之约中喜乐,因为它是上帝
    应许的总和,以祂的誓言作为印记,所以上帝的应许和上帝

    的誓言—— 这两件事使上帝的应许得到双倍确定( 来 6:16–18)。由于信徒今生的信心并不完美,因此常常被罪辖制,也被怀疑和恐惧缠绕,以为上帝不会帮助他们。圣约是抵御这种不信的堡垒,也是对信心的鼓励。新约引导我们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献祭,以此为我们得救的唯一理由,也是崭新且永恒恩典之约的印记。

    与个人和家庭立约
    清教徒建议个人立下或记录自己的个人誓约,承认他们所信的,悔改他们所犯特定的罪,并以新的顺服之心立志跟随基督。这样的誓约可能会相当长,也不给那些只接受基督是救主而非主的现代观念留有任何余地。
    清教徒还肯定地认为信徒们应该欢欣鼓舞,因为上帝的圣约在其可见的表现形式——基督的教会中,包括了所有承认相信基督的人及其儿女。作为上帝国度和圣约的继承者,信徒的婴孩通过洗礼这一恩典之约的记号和印记,被接纳进入有形教会的团契。

    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
    清教徒对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的区分通常在教会的标题下进行讨论。这种区别承认并非所有有形教会的成员都是选民或真正的信徒。这种区别,就像它适用于旧约教会一

    样,也适用于新约教会。尽管不是所有人都信,但亚伯拉罕家中所有成员都受了割礼。同样,清教徒教导信徒的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受洗,包括孩童(林前 7:14),尽管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是信徒。

    结论
    最后,清教徒也普遍看到上帝要求国家和统治者顺服基督和祂的圣约,并珍视这样的应许,即在新约时代,他们最终都会服从基督和祂的盟约。因此,他们试图让英国政府与上帝立约,通过坚持改革宗教会的教义、敬拜和次序来维护和捍卫纯正的基督信仰。清教徒通过这些方式,利用圣经中关于圣约的资料来进行大量的教导,目的是向个人、教会和国家展示在荣耀的恩典之约中保——基督里的特权和责任。

    第四部分

    一群得救且圣洁的子民

    21
    重生

    对于清教徒来说,上帝的有效呼召是重生的同义词,首先意味着从前死在罪中的罪人,灵性重新复活。但是,与改教家们一样,他们有时也用“重生”一词来指信徒整个所经历的更新和转变,包括信主、信靠、悔改、逐渐成圣或不断活出圣洁。然而,通常情况下,他们将重生与信徒一生持续的悔改区分开来。斯蒂芬·查诺克是这样说的:“重生是一种属灵的改变,而归信是一种属灵的移动……重生是整个人的全面改变。在更新方面,它和罪所带来的破坏程度一样巨大。”1 在本章中,我们将只探讨重生的第一层含义,即获得新生或灵性复苏的那一时刻,因为与清教徒一样,这也是我们今天最常使用的含义。
    对于清教徒来说,这个主题需要讲解得十分清晰,因为他们有罗马天主教的历史背景,罗马天主教认为重生是水洗所带来的有益果效。当然,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每个人都已经重生,不需要再生了,因为那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接受了婴儿洗。为了反对这种外在的仪式主义,清教徒们努力用经文阐明,单单水洗并不能使人成为信徒,正如耶稣在《约翰

    福音》第三章中所教导的,我们还必须由圣灵所生。
    清教徒们认识到,若没有圣灵,我们都天生具有表面地 改变自己的能力。例如,仅仅渴望在今生出人头地,就可以促使我们改变行为,摒弃自毁前程的旧习惯,而练就一番使自己成功的好习惯。我们不能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心,或使自己获得新生。这只能是圣灵的工作,祂带来真正的、彻底的更新,除去我们不信的石心,使我们的灵性苏醒过来。因为圣灵才是生命之主和生命的赐予者,祂赐下生命和光,正如祂在创世之初,在黑暗和死寂中创造了万物一样。
    正如耶稣所教导的,人若不是从圣灵而生,就不能进天国。因此,约翰·欧文教导说,这种重生的工作实际上早在旧约所有选民身上就已开始,如同在新约及以后选民身上所做的一样:“上帝的选民通过圣灵的某种运行重生,并非在旧约以一种方式,而在新约则以另一种方式。”2若不藉着圣灵的重生,没有人或曾经,或将来能进入天国。
    鉴于这一教义,对于那些接受罗马天主教教义长大之人来说大相径庭,所以必须证明这一教义既符合圣经,又并非新事。因此,例如欧文不仅列举出有关这一主题的圣经经文,还表明重生在伟大的早期教父奥古斯丁的思想和经

    历中具有怎样的核心地位。欧文讲述了年轻的奥古斯丁如 何被自己的肉欲和情欲所支配,无法选择向善。然而,上帝用祂写的圣言,改变了奥古斯丁的心,除去了他心中一切的私欲。因着定情于基督,他首次有了选择向善的自由。奥古斯丁若不经历内心的这种变化,他必是终日沉溺于自己的旧习中了。
    还有许多人心中另有困惑,错误地认为“重生”与聆听上帝的圣言无关,而与非凡的经历有关。宣扬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狂热分子”,他们实际上用圣灵代替了圣言。因此,清教徒强调,圣灵使用工具来使人重生,这工具就是上帝的圣言。圣言是“圣灵的宝剑”(弗:6:17),并且正是藉着祂的圣言传讲基督,人们被带出黑暗,进入祂奇妙的光明之中。
    此外,重生的时刻也许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可能没有狂喜或极乐的体验。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什么都没有。圣灵的运行就像风一样,不为人所见,只能通过它所产生的果效方可知晓。圣灵也不像魔鬼,不会对人类施以毁灭性的暴力或暴政。换言之,正如欧文所言:“祂的到来不会引人不由自主地狂喜,像邪灵那样,用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控制和占有人的身体。”3当然,圣灵会在适当的时候改变信徒,

    以至于世人会把他们看成疯子。但是,那是因为他们与世界和世界的方式格格不入,并非因为他们的经历奇特、情绪过激或行为古怪。
    对于清教徒来说,正如耶稣在《约翰福音》3章3-8节中 所说的那样,重生,即我们的第二次出生,是绝对必要的。亲爱的读者,你也必须“重生”(第3节)。否则,正如清教徒威廉·戴尔(William Dyer)所写:“如果在你里面没有第二次的出生,那么第二次死亡将会掌控你。”4戴尔所说的“第二次死亡”指的是那些不悔改、不唯独信靠基督得救的人将永远在地狱中死去(启 21:8)。

    22
    相信与悔改

    重生之人是悔改并相信福音的人。这就是我们在基督里新生命的本质。然而,清教徒们发现他们自己对相信和悔改的含义十分困惑。

    对相信和悔改的误解
    清教徒不得不处理的最常见错误,或许源于中世纪对 “显性信心”和 “隐性信心”的区分。 显性信心包括对福 音真理的真实认知,一般认为超出大多数人的能力范围。毕 竟,人们认为,没有受过教育、智力低下的农民能掌握福音的奥秘吗?因此,人们认为上帝允许他们走一条“隐性信心”的简单路径,即只要认定教会所教导和规定的就是真正的救赎之道,即可去往天堂。加入教会、接受圣礼、按照神父的指示行事,就是一个人得救所需要做的一切。
    对清教徒来说,这种“隐性的信心”与真正的得救信心相去甚远。事实上,他们反对说,这种信心所做的不过是倚靠自我的偶像崇拜,因为这些并非源自个人对基督的信靠。因为信心并不仅仅是可见的身体动作,比如去教堂、行善、接受洗礼和领受圣餐。信心会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

    来,但这些行为只是信心的副产品和记号。信心本身是一
    种深刻的、有关思想、心灵和情感的内在事物。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地方是,有人认为得救的信心是对福音真理在理智上的简单认同。但是,单单认同并不等于个人的信靠。清教徒在《 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Q. 86)中给出了信心的经典定义:“什么是信耶稣基督?答:信耶稣基督是一种使人得救的美德,藉此使我们照福音所显明的基督接待祂,并惟独靠祂得救。”因为在信心中,我们不只是承认基督是主和救主:我们仰望祂,到祂那里去,接受祂,安息在祂里面,将一切交托给祂,顺服并依靠祂。唯独祂是我们的主和救主(约3:36;来12:1-3)。相信是内心和意志对头脑所获知真理的接受。简而言之,得救的信心包括:
    (1)全心全意地认识在基督里的上帝;(2)全心全意地
    接受上帝关于祂自己、我们以及祂在基督里的救赎之道;
    (3)全心全意地唯独信靠基督,以此作为我们在上帝面前
    完全的义。
    罗马天主教有关洗礼的重生这个概念的另一个影响是:相信和悔改可以是一次性的行为。因此,人们回想他们寻求基督并为罪忧伤难过的某些经历,就以此为满足了。但是,清教徒们迫切相信,真正的信心,不会为获得天堂仅仅转向基督一次,不会只做一次这样的交易。信心是一个人持续的

    相信,以敬拜为回应,因他的眼睛被打开,看到了基督的荣耀,看到祂“超乎万人之上”(歌 5:10)。因此,正如理查德·薛伯斯所说:“一颗真实地被圣灵感动的心,渴望与基督相交并且深而又深。”1
    另一个重要的误解以为:相信和悔改是本身具有功效的行为。即:我们的相信和悔改,能讨上帝的喜悦并得着救恩。当然,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来11:6),但这并不意味着信心本身有什么功劳。信心只是一只空手,之所以带来救恩,是因为它接受并抓住了基督,把祂“紧握”。信心不是一只具有能创造或具有功效的手,而是一只领受的手。

    以信心和悔改来到基督面前
    与所有这些误解相反,清教徒认为,对基督的信心和对罪的悔改是重生所带来的影响或果子。圣灵打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基督的荣美和我们的污秽,于是我们摒弃我们以前的自我依赖和自以为义,而是紧握基督,因祂是我们一切的指望和救赎,就靠祂得了安息。换言之,真正的相信,不是把信心、指望和渴望放在相信这个行为上,也不是寄托在“恩典”、“救赎”或“天堂”之类的事物上,而

    是放在救赎之主自己身上。
    唯有靠着基督才能得救,而非因着信心之类。不是因为 我们相信自己所信的,信心就带来拯救;信心之所以带来拯救,是因为信心的唯一对象是基督和祂的义。清教徒威廉·古纳尔(William Gurnall)说得真好:“信心有两只手,一只手拽下它自己的义并扔掉,又用另一只手穿上基督的义。”2这意味着一个灵魂逃离自己一切的贫乏,奔向基督的丰盛;他逃离自己一切的罪疚,奔向基督这位和解人;他逃离自己一切的捆绑,奔向基督这位释放人。因此,清教徒认为,尽管真信心会自我省察,但比起向内审视自己,它更加注重向外定睛于基督。
    因着信心转向基督所伴随的必然结果是,我们主动离弃罪,因为它如此冒犯基督,是不信的恶果。《威斯敏斯特信条》(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15.2)关于这种悔改说到:

    一个罪人,藉着悔改不仅意识到自己的罪是危险的,也意识到自己的罪是污秽可憎的,并且是与上帝圣洁的本性和公义的律法相悖;而且,罪人一旦领悟到上帝在基督里对悔改之人的怜悯,便为自己的罪恶忧伤,恨恶己罪,以致于离弃一切罪恶,归向上帝,定意努力按照上帝的一切诫命与祂同行。

    因此,像改教家一样,清教徒也教导说,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相信和悔改是每日且一生要面对的现实。自重生的那一刻起,信徒就是不断相信和不断悔改的一群人。两者缺一不可。两者既不先于对方,也不后于对方。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些悔改的人,带着信心悔改,仰望耶稣;那些相信的人,带着悔改相信,仰望耶稣。相信和悔改是重生所结出的确定的、核心的,也是持续的果子。两者都以耶稣基督作为唯一的对象。

    23
    与基督联合和称义

    对于清教徒和那些改教家来说,与基督联合和与基督相交之间,有一个重要区别,这常常被我们今天的人所遗忘。与基督的相交,意味着实际地享受基督,这在信徒身上会有起伏。有时,我们的内心充满哈利路亚;也有时,对基督冷若冰霜,毫无感觉。然而,清教徒并不把这种相交时温度的起伏作为我们与基督联合的基础。恰恰相反。信徒重生进入与基督的联合,是有保障的、稳定的,是我们享受与基督相交的坚实基础。正如理查德·薛伯斯所说“联合是相交的基础。”1

    新郎和祂的新妇
    薛伯斯和其他清教徒最常用来描述与基督联合的圣经画 面是:基督——荣美的国王新郎,与教会——祂的新妇。这与十六世纪人们自幼接受的罗马天主教的教导形成鲜明的对 比。他们的教导将基督描绘为一个遥远的身影,从远处施恩,只有藉着神父和圣徒等中间人才能接近。人们永远无法自信地来到祂的面前,体验与祂的亲密关系。但是,如果基督是

    教会荣美的新郎,那么在祂和我们之间还需要什么中间人呢?除了祂,教会还缺什么呢?不是什么所谓的“恩典”,而是 新郎自己白白地、全然地给了我们。

    愉快的交换
    薛伯斯在《雅歌》的系列讲道中阐释了这一形象,展示 了基督——我们伟大的新郎,如何与祂的新娘联合。祂亲自担当了我们的罪、死亡和审判,又将自己的生命和完全的义加在我们身上。祂成了贫穷,而我们得到了祂的富足。换言之,因着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信徒得称为义,且因着基督的义,在上帝的眼中被宣告为义。善行是基督徒称义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就像新妇分享新郎的地位一样,基督义的地位也分享,或者说归算给基督徒。这就是路德所说的“愉快的交换”。 基督与祂的子民合而为一,因此凡他们的一切都是祂的,祂的一切也都是他们的。薛伯斯说,因此,基督徒能够这样承认:

    要经常思想,我是怎样的人?我是一个卑微的罪人;但我在基督里的义,足以解决我一切的问题。我虽软弱,但基督是刚强,所以在祂里面我也是刚强。我虽愚拙,但在祂里面我就有了智慧。我所缺乏的一切,都在祂里面可以得到满足。祂是我的,祂的义也是我的,那既为

    上帝又为人者的义。披上这义,我便能在良心的控诉、地狱、上帝的忿怒以及任何景况面前安然站立。尽管我每天都经历到自己的罪,但在基督里有更多的义,这义比我里面的罪更多,祂是属我,在万人之上。2

    带着这种在基督里找到的得称为义之义的信心,清教徒们能够向信徒展示,我们的信心可以并且应该依靠的不是我们信心的大小或表现,而是基督。因为基督徒的义在于圣子的功劳,而非我们所做的。

    关于称义的分歧
    尽管清教徒在大多数真理上基本达成一致,但在“称义”
    的教义上并非所有清教徒都完全认同。理查德·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1615-1691年)教导说,基督徒需要双 重的义才能得救:基督的义满足了旧约对我们的要求,但 巴克斯特认为,信徒仍然需要根据福音的 “新律法”称义。实际上,我的信成了我的义的基础。
    绝大多数清教徒,包括约翰·欧文和罗伯特·特雷尔
    (Robert Traill)等人 ,都反驳这种理论,称其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不符合圣经。圣经没有引导我们以自己所信的

    为信心的基石,而是把我们带到基督那里。在《罗马书》5章12-21节中,我们特别清楚地看到,唯有因着基督的义,我们才被算为义。祂,且只有祂才是我们的义。特雷尔写道: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义,他就拒绝了基督的义;如果他相信基督的义,就拒绝了自己的义。如果他不愿意拒绝自己的义,认为太好舍不得放弃;如果他不敢单单依靠基督的义,认为它不足以支持他,使他在上帝的审判台前平安无事,那么他在这两方面都是一个被定罪的不信者。如果他试图在上帝面前用这两者拼凑出一种义,那么他仍然在律法之下,被福音恩典唾弃。(加2:21)3

    因此,在《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中,清教徒将“称义”定义为“是上帝的作为,出于祂白白的恩典,由此而赦免我们一切的罪,并悦纳我们为义人,这仅是因为基督的义归于我们,且惟独用信心才能接受的。”(第33问)清教徒喜悦于这一事实:基督的义超过我们的罪。你是否也像他们一样,在这一伟大而令人惊叹的福音真理中找到安慰、安全和永生?

    24
    收养

    另一个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神学与宗教改革神学之间的显著区别是,改教家以及后来的清教徒们都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救恩中,上帝把祂所拯救的人收养为祂的儿女和后嗣。

    加尔文谈收养
    约翰·加尔文在他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中 写道,我们作为罪人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类的这种毁灭,使得再没有人能体验到上帝是天父,或上帝是救恩的作者,或上帝任何方式的眷顾,直到中保基督出现,使祂与我们 和好。”1因此,圣子在救赎中的任务正是“恢复我们回到上帝的恩典中,使人的儿女成为上帝的儿女;使承受地狱者成为承受天国者。”2确实,圣经中赋予圣灵的第一个称号是:

    “儿子的心”,因为祂向我们见证了上帝白白的恩典,因着这恩典上帝天父在祂独生爱子里面拥抱我们,成为我们的阿爸天父;祂鼓励我们在祷告中信靠。事实上,祂指教我们怎样坦然无惧地祷告,呼喊说:“阿爸,父!”(罗8:15; 加4:6)3

    清教徒谈收养
    这就是清教徒所倡导、发展和应用的神学。4他们希望信徒们明白,与基督的联合不仅意味着基督徒披上了圣子的义袍,也同享圣子在天父面前爱子的地位。换言之,基督徒不仅在天上的审判者面前被认为是义的,我们还作为儿女被天父接受。
    这并不是说,信徒被收养了,就越发有基督的样式。我们被收养,就像我们称义一样,在我们重生并与基督联合的那一刻,就在基督里受了印记。藉着与基督联合,我们就能知道,在上帝天父面前,我们与我们的长兄享有同样的地位。清教徒认为,事实上,给信徒带来的这个安慰正是我们爱天父并效法祂模样的动力。理查德·薛伯斯曾以优美的笔触展示了我们被收养这一真理是如何来自我们与基

    督的联合的。他说,上帝天父对我们的爱,就像祂对祂儿子的爱一样,不可能停止。因为祂以这样的爱爱着整个基督奥秘的身体,包括头和身体。没有哪一根基督最小的指头,或哪一个基督里最被轻视的肢体,没有得到上帝那永恒而甜蜜的温柔注视,祂也这样注视有头之特权的圣子。哦,这是幸福的安慰,现在基督徒所有的优越特权都在基督身上,后来又给了我们,因此我们不会失去它们,因为基督不会失去任何东西。5
    清教徒们知道,这是一种令人深感安慰、激发敬拜的神学,因着纯粹的恩典,我们罪人不得不呼喊:“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约一 3:1)这是改变生命的神学,也是我们健康、敬虔和喜乐地过祷告生活所需要的真理。
    《威斯敏斯特信条》(第十二章)中总结了清教徒认为基督徒在基督里被收养后所拥有的特权:

    上帝在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里,并为了祂,将得享儿子名分的恩典,赐给一切称义的人;他们由此而被归入上帝的子民之列,得享上帝儿女的自由和特权;有祂的名字写在他们身上;领受那赐人儿子名分的圣灵;可以坦

    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得以呼叫阿爸,父;并蒙受祂如父一般的怜恤、保护、供给、管教;永不被撇弃,且受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并承受应许,作上帝永远救恩的后嗣。

    收养带来的关系转变
    新英格兰清教徒约翰·科顿(John Cotton)在对《约翰 一书》第三章的解释中向信徒们展示,我们在基督里属灵 上被收养的感知会改变我们今生的所有关系。首先,它改变了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约一3:1上),因为它使我们愿意遵行天父的旨意,并给我们安全保证,尽管我们仍有内住的罪,但仍能作为祂在基督里的真正儿子,属于上帝天上的家。科顿写道:“虽然我们心中有许多不信,有许多软弱,有许多悖逆,但我们现在仍是上帝的儿子。”6
    其次,收养也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约一3:1下)。正如信徒与耶稣共享天父不可言喻的爱一样,他也与耶稣 共享世界的敌意、疏远和仇恨。科顿写道:“如果上帝认为祂的儿子在世上受苦是合宜的,那么我们就不要以为……我们不喝祂所喝的那杯,就可以上天堂。”7

    第三,收养改变了我们与未来的关系(约一3:2)。科 顿强调说,上帝现在正在改变我们,因为我们是祂的儿子,但当基督驾着云彩显现时,我们将完全具有我们长兄耶稣的形象,无瑕疵、无皱纹。多么美好的未来!作为上帝的儿子,我们应该生活在对它的期盼之中。
    第四,收养改变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约一3:3:“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即,收养的儿女以基督为榜样,每天努力洁净自己。科顿还说: “上帝的每一个儿女在基督里都盼望,在祂显现的时候变得像祂一样。”8
    最后,收养改变了我们上帝的家——教会之间的关系
    (约一3:14-18)。科顿说,一旦我们作为上帝之子进入这 个大家庭,“上帝之子们就应该成为我们所爱和所喜悦的。”
    9然后,我们甚至愿意为我们的兄弟姐妹舍命。(5:16)
    因此,收养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生命。

    结论收养的最高特权
    清教徒说,我们被收养的最高特权是继承产业的权利。上帝所收养的儿女都显而易见是王族的后嗣,与基督同为

    后嗣(罗8:16–17)。在这种继承关系中,恩典之约的一切 好处,即上帝全部的天国财富,包括作为天父的上帝自己,都给了祂所收养的儿女。
    亲爱的信徒,因为你被收养,你的天父将你接入祂的家 中,感动你与祂和祂的圣子有亲密相交的喜乐,赐你自由可以认识祂并称祂为父,赐你儿子的心,藉着祂为父般的 应许在你的祷告中坚固你的信心。作为你的天父,为要叫你成圣,祂纠正和管教你,用祂的爱和怜悯安慰你,祂劝勉和引导你,赐你基督徒的自由,保守你,使你不至跌倒,并为你提供在圣约中今生和美好的未来所需的一切恩慈。
    让我们像耶利米·巴罗夫(Jeremiah Burroughs)一样,在收养这一荣耀的真理中欢呼雀跃吧:“哦,谁能说尽这 使人灵魂得满足、心驰神往的安慰呢,即那位耶稣基督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那位耶稣基督的父也是我的父!”10

    标签: